“贞观之治”的施政优长
作者 刘玉峰
发表于 2025年7月

贞观十四年(640),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即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开元前期,史学家吴兢认为太宗时出现的“贞观之治”法良政善,“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具有重要政治智慧和施政优长,遂根据当时国家史馆所藏实录、国史等撰成《贞观政要》一书。该书共十卷四十篇,“采摭太宗朝政事之要”,分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篇目,系统记载了贞观之治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丰厚施政遗产,目的是为玄宗君臣治理国家提供借鉴。今天,我们对该书予以阅读分析,可以看出贞观之治具有突出的施政优长,至少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官员任用上的恢宏度量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理”,高度重视官员尤其是朝廷官员的选拔任用。又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在此思想指导下,唐太宗既重用了一直跟随他的秦王府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也重用了原先反对他的李靖、魏徵、李,还破格擢拔了出身寒微的刘洎、马周、张亮。其中,对李靖、魏徵和马周的重用,颇能展现他在官员任用上求贤若渴、大度容人的恢宏度量。

隋朝末年,李靖任职马邑郡郡丞。他察觉到李渊(唐高祖)图谋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遂赶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隋代王杨侑告密。李渊起兵占领长安后,抓住了李靖,要杀掉他。李靖慷慨陈词,说不应因私仇杀一国之壮士。李世民为他求情,召入秦王府,坦诚相待,委以重任。李靖知恩厚报,精忠奉国,成为南平吴会、北靖沙漠、西定慕容的一代名将,为唐王朝的创建和国土开拓立下大功。

魏徵最先跟从李密反隋,后来投靠窦建德,再后来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建议太子以收买人心的方式成功平定了刘黑闼,表现出非凡的政治眼光。在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皇权的斗争日趋激化之时,魏徵多次劝说李建成抢先下手除掉李世民,但没有被采纳。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取胜后,指责魏徵离间其兄弟之情。魏徵坦然地回答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绝无杀身之祸,表现得不卑不亢,气概非凡。唐太宗“改容礼之”,捐弃前嫌,擢拜魏徵担任谏议大夫,视为股肱之臣。魏徵后来对唐太宗进谏最多,前后论及二百余事,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贞观之治的施政清明,影响并造就了唐太宗的政治作为和帝王风范。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