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底有多大本事?
作者 于淼
发表于 2025年7月

《水浒传》把林冲的出场身份设定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称号虽然稍显夸张,但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北宋时,禁军属于中央的最高军事力量,教头则是训练禁军士卒的官职,其地位虽不高,却是武人仕途的重要起点。然而,这个系统本质上被文官掌控,武人的实际地位很低微,即便有“教头”的名号,大多也没有实际权力。

“教头”这种身份的统一设定,在文学上塑造出一类人物的群像,也揭示出在制度压抑下武人群体的生存困境。他们虽身怀技艺,却普遍受到排挤、轻视,甚至被陷害、流放,最终大多以反抗体制告终。这种设定既有对真实历史背景的虚构性加工,也蕴含着作者对武人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制度运作的冷峻批判。通过林冲等人的遭遇,《水浒传》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武人失语、权力失衡的社会画面,为后文梁山体系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叙事基础。

王进:忠孝智勇兼备的逃隐者

《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是王进,他是引领读者从庙堂走向江湖的关键人物。作者施耐庵以王进这样一位“无过而被逐”的教头作为开篇线索人物,寓意颇为深远。他的命运,既展现出封建体制下能人的无奈,也为众多好汉之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故事开篇,高俅新任殿帅府太尉,王进因病未愈,未能前去点卯。这本是情有可原之事,高俅却借题发挥,指责他“推病在家”“抗拒官府”。王进抱病前往参拜,仍被高俅当众斥骂。高俅甚至喝令左右“加力与我打这厮!”幸亏众牙将求情,王进才暂时脱身。而王进抬头看到,新任殿帅竟是当年被其父王升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的旧人——东京帮闲出身的圆社高二。此刻,往日恩怨立刻浮现,王进顿觉自己凶多吉少。

回家后,王进闷闷不乐,向老娘道明原委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其母当即劝道:“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王进亦深以为然,并提出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于是母子连夜收拾行李细软,趁五更天色未明,用“金蝉脱壳”之计,巧妙摆脱了高俅的眼线,悄悄离开京城,踏上逃亡之路。此举不但表现出王进的果断和审时度势,也体现其对母亲的孝顺与依赖,正如金圣叹所言:“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

在逃亡途中,王进母子辗转来到华阴县史家村,借住在当地庄主史太公家里。次日,王母突然心疼病发作,所幸史太公悉心照料,寻医问药,王母才得以痊愈。王进心怀感激,打算离开时,偶然看到史太公之子史进正在院子里舞棒。王进本可一笑置之,然而出于习武之人的直爽,不禁脱口说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这番话挑起了史进的好胜心,他对着王进一顿抢白。王进本想指点史进武艺,哪承想史进却要跟他一决高下。起初,王进担心冒犯庄主,场面难堪,当听到史太公言说“若是打折了手脚,也是他(史进)自作自受”后方才出手,仅一棒就点破了史进的破绽,将其打到在地。不过王进点到即止,马上上前扶起史进,彰显出自身的稳重与宽厚。

史进被王进高超的武艺和谦逊的风度所折服,诚心拜其为师。王进有感于史进的勤奋,且念及史太公的救母之恩,便留下来传授武艺,一教就是半载。在共处的这段时光里,王进怀着感恩之心,秉持敬业精神,把十八般兵器逐一教授给史进,令史进的武艺大有长进。传授完武艺后,王进表明去意。史进恳请王进母子留下来常住,并愿意奉养他们直至终老。不过,王进委婉地拒绝了,他直言“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恐教贤弟亦遭缧绁之厄”。这句话体现出他的清醒与担当,不愿将祸端牵连到恩人身上。

王进的离去,既是一种识时务的智慧,也是无奈之下的告别。他以退为进,避开锋芒,展现出一种更为隐忍的英雄主义。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