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固”:古代手工业的质量要求
《诗经·卫风·淇奥》有句著名的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在赞美君子的修养,而其中的切、磋、琢、磨,则是古代常见的手工技艺。《诗经》注本《毛诗故训传》解释说:“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论语》也引用了《诗经》的这句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其解释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就是成语“精益求精”的来源。
不论《诗经》还是《论语》,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主要指向人的自我修养。其实可以将其看作一种比喻,本体是人的修养,喻体是古代手工业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姑且放下本体不论,这里的喻体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古人对手工产品高质量的追求
态度。
精益求精作为一种精神当然值得发扬,但它毕竟是没有止境的。而在社会现实中,还需要有相对明确的质量标准,以及对不合格产品制作者的惩戒措施。
《礼记》强调手工业产品“必功致为上”。所谓“功致”,孔颖达解释为“功力密致”。《淮南子》《潜夫论》等书也有相近的表述,“坚致为上”“以胶固为上”“以坚牢为资”。通俗来讲,就是要把器物做得牢固结实。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