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对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和车企确认“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能否兑现。
一场由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和企业创新共同推动的反内卷行动正在中国汽车行业展开。
当内卷被踩下刹车踏板,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正在转向价值战。反内卷正在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契机,一个由“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契机。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实现“换道超车”,最终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让“内卷式”竞争刹车,才能踩下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奔跑的油门。
内卷没有赢家,
负面影响深入全产业链
有消费者疑惑:“为啥价格战没有赢家?买车更便宜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事实上,价格战引发的负面影响是深入全产业链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对本刊记者说:“车企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大量拖欠供应商货款,并且每年还要求供应商大幅降价,这会使整个供应链陷入生存危机。”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但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4.3%。2025年一季度,汽车产业利润率仅为3.9%。
“一般来说,车企和供应商之间应该是互相扶持的,甚至会相互持股,以此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但近年来,国内车企与供应商的关系正在走向讨价还价。”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公司的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上述人士举了一个例子:当原材料上涨时,国外的供应商会和车企讨要补偿,因为车企会默认供应商需要合理利润,但国内供应商基本不会因为原料上涨而收到来自车企的补偿,而且第二年谈合作时被车企砍价已经成为业内惯例。
“利润下滑直接加剧了产业链企业的生存压力。‘价格战’之下,部分企业过度关注短期销量提升,忽视了长线研发投入,导致市场上的汽车出现同质化现象,也会让行业陷入重复降价的困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副合伙人林运告诉本刊记者。
而对消费者来说,看似诱人“白菜价”背后也可能藏着质量隐忧等问题。
“价格战没有未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车企,赚到的利润变少了,就要想办法控制成本,缩减研发投入、材料标准也随之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