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江靠海、因水而兴”曾是经济大省率先发展的关键优势。如今,运河正在成为新的发展焦点。近期,浙江、河南、湖南等省份密集出台政策,重大工程相继上马。今年1至4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503亿元,其中水路投资同比增长10.4%。
从浙江的“航运浙江”到江苏的“水运江苏”,从河南的“中原出海新通道”到湖南的“湘桂运河规划”,一场围绕内河航运的战略布局正在经济大省间悄然展开。
内河航运为何成为经济大省竞相发力的“抓手”?
大省谋 “通江达海”
5月8日,浙江印发《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宣布要“充分发挥我省内河航运特色优势”,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内河航运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同一时间,与之相隔千里的河南,也推出了《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2025—2035年)》(下称《修编》)。其中提出,以构建中部便捷出海水运通道为战略方向,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
而同在中部腹地的湖南,湘桂运河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建设湘桂运河,被两次写入全国两会湖南团的全团建议。
这些经济大省,都打着什么“算盘”?
近年来,交通大省河南提出“水运复兴”,在内河航运上不断发力,希望寻求“通江达海”的突破。
2023年9月,河南召开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会上,河南启动内河航运“11246”工程:计划经过3到5年努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达到1000亿元,航道通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打造4条通江达海通道,建好6个现代化港口。
目前,河南共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总投资1416亿元。

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今年2月,周口成为全国3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
《修编》提出,要充分发挥内河水运大运量、低成本比较优势,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河南交通优势再造,从“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为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支撑。
对于内陆省份,内河航运是打破地理桎梏的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呼吁将湘桂运河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而在2023年全国两会,湖南团的全团建议中同样聚焦湘桂运河。
湘桂运河建设承载着湖南突破山岭阻隔、直通珠三角水网的期望。湘桂运河建成后,将打通南北水运大通道,有效缩短长江中上游地区货物至北部湾水运里程约1200公里,有利于湖南中西部省份进出口东盟、澳大利亚、欧盟等地的货物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