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钱从哪儿来
作者 尹稚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市更新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就大家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新型城镇化“下半场”的主战场变了

中国城镇化的“上半场”实现了数亿人口从乡到城的转移,催生了大量新城新区的建设,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和城乡建设史上可称之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社会形态完成了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型,城镇化率从1958年时不足18%上升到2024年的67%。这是巨大的成就,也是未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城乡中国”的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速和城镇化率的增速相继迈过拐点,我国城镇化率从快速增长向稳定发展转变。

考虑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以及城乡共同繁荣和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的需要,城镇化率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达到75%左右较为现实,此后将进入一个稳定的“平台期”。

这样一来,以当前的城乡人口基数看,从乡到城的人口转移净新增量也就还剩1亿左右,而生活在已城镇化建成环境中的人口会稳定在10亿左右。

这组数字说明,城镇化下半场新城新区的建设规模,最大也就是上半场的1/7。与此同时,城市更新行动所惠及的人口基本盘是这个量的10倍。

所以,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变了。

城市更新行动是与城镇化进程永续相伴的。伴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类对美好生活追求,新的需求与存量环境之间不匹配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会不断地暴露出来,所以“城市不死,更新永续”。

在中国的实践中,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的“城市更新”,已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长期指导理念,与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和城市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一直相伴。

尹稚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全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缔造”是城市更新的时代特征,也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有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明确实现发展诉求,把控全局观和长远观坚守下的战略级留白,建立多方获益的规则,尤其应实现产权、利益的认定和交易规则的建立,并立足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均衡。

“有效市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质量求增量、谋发展,实现存量资产增值、社会财富放大,重组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也包括承担社会责任、扶贫济困、救助弱势群体。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