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变革中谋划未来
作者 荣融
发表于 2025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中广联合会等中央部委和行业组织的指导推动下,“改革、创新、突破”成为中国传媒人的集体行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以“智能化、超清化、移动化”为主攻方向,在全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勇当排头兵和先行者;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作为全国第二家提出系统性变革的省级广电媒体,落实江西省委要求,在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广播电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紧扣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启动“135”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逐步开放应用接口,为主流媒体及其系统性变革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升级路径,传媒行业在智能化转型中迎来了降本增效的关键“窗口期”和深化改革的整体“提速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因势而谋,以“系统变革智启未来”为主题,邀请业界学界的领军人物、理论大家共聚江西抚州,在“有梦有戏”的宝藏之地举办2025传媒年会,共同探讨如何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为推动行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业界学界汇集的智慧和力量,将为AIGC的传媒应用校准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强化AI的重塑效应,推动打造更多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一是推动完善标准,保障行业规范发展。标准是行业发展、产品升级的重要牵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正式实施。该办法要求对由AI生成的音频、视频、文本、图像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强化公众知情权,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在此之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字人身份标识规范》《数字虚拟人技术要求(GY/T411-2024)》等文件,分别确立了数字人的注册认证机制与系统技术标准。期待业界学界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完备的政策框架,为“传媒+AI”的有序发展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有序利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打造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体制优势、行业优势。就大多数中国媒体而言,核心市场在主业,主要竞争在本地。在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期待更多媒体共同探索‘ 1+N′′ 的行业协同共享创作机制,放大系统优势、叠加社会影响、降低行业内卷、整合用户价值、汇聚发展合力。2024年年初以来,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重点打造“长天新闻”,对内改革生产要素的跨平台系统整合体系,对外探索全网热点事件的大时段跨省直播联动机制,通过集约化内容生产和宣推,提高内容质量、节约宣传成本、比拼执行效果、扩大节目影响,有效提升了内容精品率、优品率,有序形成了台、网、微、端共享共推优质内容的生动局面。一年多来,“长天新闻”仅公益类直播就多次上榜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榜单前十,为6名重病患儿及同类型病患筹得善款700多万元。

三是推动未来布局,探索传媒迭代路径。媒体融合跨过“十年之痛”,主流媒体从“新手营”迈向“深水区”,逐渐适应互联网规则和打法。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全球已有 10.2% 的媒体设立了相应机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 41% 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让主流媒体历史性地与商业平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系统性变革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保持对高新技术的敬畏,提高对前沿技术的洞察,增加对应用技术的投入,强化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对各自媒体的支撑作用,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呈现、新服务、新应用和新赛道的研究部署,通过“换道超车”“换车超车”,共同拓展主流媒体新版图,合力塑造主流與论新格局。

400多年前,汤显祖在抚州临川创作《牡丹亭》时曾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今面对人工智能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主流媒体更应主动拥抱新兴技术,大胆求索,借数智之力助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于新时代新征程突围破局、蝶变跃升,在主流與论场尽览“满园春色”。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