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各级主流媒体立足地域特色找落点,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融媒策划,持续探索融媒体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的策略与路径。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融媒体系列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四川观察、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开展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华网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大地答卷》《乡村振兴在行动》《乡味》,都是主流媒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故事的典范。探索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故事,对于理解“乡村振兴”如何由话语转化为现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各级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的大型融媒体报道为例,探索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在现代化乡村实践故事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站位设置议题,多维度报道,彰显主流媒体引导力
主流媒体关于现代化乡村实践的报道因其立意高深、主题重大、表达创新及融媒传播等特质广受关注。这类报道坚持高站位,设置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议题,强化时政报道深度,以多维视角全景展现乡村建设新图景,以小故事见证大时代,以小人物传递真情感,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1.站位与视角高远、立意与特色兼备。选题紧跟政策
导向,彰显主流媒体的领航作用。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报道以“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为时代命题,精准锚定议程设置,既紧扣主题内核,又展现媒体特色,在解析时代命题的过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有效发挥思想引领与举旗定向的作用。概言之,从大处着眼,向高处立意,立足特色之处,求索创新议题。具体而言,主流媒体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成果详加介绍,系统阐释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蕴含的“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丰富内涵。例如,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系列报道策划构建议题矩阵,既有“菜篮子如何‘蔬’写好‘钱’景”解析产业增值路径,又有“山区古村如何‘晒’出共富新路”展现产业振兴。再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立足“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在“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的省域发展总纲指引下,制作推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十记》天型融媒体报道,既凸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又深挖文化基因赋能现代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形成具有战略纵深与传播效力的融媒产品体系,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多面叙事,微中见深。讲述维度的多元化能够影响报道内容的创新性。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故事时,在叙述与表达手法上做到了多面叙事、微中见深,通过微观叙事反映宏大主题,避免空洞的说教与宣传,实现了理论深度与传播温度的有机平衡。具体来说,各级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三大板块,通过个体化叙事策略突破政策话语框架,并形成了差异化的叙事矩阵。例如,人民日报系列报道《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聚焦“人才振兴”故事,通过展示引才育才用才的典型案例,构建起人才驱动乡村发展的立体图谱;新华网的大型融媒体报道《乡味》则以“土特产”为切入点,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叙事模式,系统阐释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思路。在表达层面,这些报道均采用“以小故事见证大时代,以小人物传递真情感”的理念。
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宏观庞杂,包罗万象,只有将目光对准鲜活的实践,展现平凡人物的生命故事,将大时代凝缩于小人物之中,将大道理蕴藏于小故事之中,方能将国家战略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乡村变迁图景。例如,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系列的《让田头有“甜头”—一粒小米背后的增收故事》,以“一粒小米”作为叙事切入点,讲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清泥涧村通过“高校 + 合作社”模式打造有机品牌的产业升级故事,展现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