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文化类节目的中华美学表达及深化路径
作者 贺艳 卫成杰
发表于 2025年7月

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发展,由媒介构建呈现的景观社会数智化进程加速,而大众认知世界的视觉感官作用也得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的传播场域中被赋予新的活力,以多元视听艺术形式被展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颇具别样风采,比如,《中国书法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类节目便是将数智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产物。但也有节目仅将技术作为噱头,堆砌视听奇观强化观众感官,在刺激消逝后,节目内核难以延续。针对这些问题,文化类节目应如何破题?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言象意”审美思想提供了创新思路。

“言象意”缘起《易经》的卦象系统,于《易传》成形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美学表达体系。孔子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倡导“希言自然”“道隐无名”—“言”被视为展现“意”的工具,与“象”共同作为现实存在,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但语言文字构筑的“言”具有局限性,“意”被“言”和“象”表达前,常处于复杂微妙的混沌状态,如庄子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化类节目的中华美学视听表达创新,可立足“言象意”审美思想并超越“理解一阐释”的逻辑层次,在数智时代开辟更深层次的意义空间与传播场域。

一、形神兼备以立象:“文化 + ”深化美学核心

为求完整表达“意”,哲学家将“象”作为中介,即物象、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意”能通过“象”表达,“象”

亦可通过“言”描绘,“言”与“象”无法割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久远时间跨度与异维地理空间容易形成“言”“象”的断裂屏障,而数智技术的异步输出和跨时空特质能弥合这些裂点,让观众以“形神兼备”的视听形式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与艺术震撼,“文化 + 数智”由此强化了文化类节目中华美学视听表达的核心功能。

1.形态之象:多重艺术跨界融合。文化类节目通过数智技术加持的视听镜头之“言”,综合描绘出戏剧、音乐、舞蹈、动画等不同艺术形态之“象”,搭建观众与文化美学内核共鸣的桥梁,使历史文化经典实现了青春化表达,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之“意”得以被传递。比如,《舞千年》突破了传统舞蹈节目的表演窠白,依托5G通信实现三维、AR等技术的创新运用,在舞台呈现“文化 + 舞蹈 + 戏剧 ∣+ 影视”的多重艺术形态之“象”,以艺术跨界融合营造出古风浓郁、文化璀璨的中华美学意境,使观众感受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文化生命力。《2023清明奇妙游》融合“诗歌 + 绘画 ∣+ 典故”等多元形态之“象”,演绎出多个朝代的清明故事,表达了清明时节的情感承载和国人的生活美学。这类文化类节目遵循差异化的艺术规律和共通的文化内核,利用不同艺术形态之“象”进行有机组合,借助XR/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视听新技术,以融合共生实现审美形态创新。

2.叙事之象:强化异维时空交互。“象”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结合的承接点,能够脱离时空桎梏,借助特定叙事手法达成观众与文化间的异时空交互。叙事手法成为观众与中华美学文化内核联结的中介物之一,叙事之“象”由此形成,并在数智技术赋能下创新更为丰富的手法。《典籍里的中国》结合了环幕投屏、AR等舞台呈现技术和绿幕拍摄、运动控制等拍摄手法,创新镜头语言完成跨时空对话,在展现陈济如何“悟道”时,通过构建湖水映月、星辰运转的瑰丽视觉画面展示原本“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古韵新声》则将自光转向古代民间生活,在节自中融入了古人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温馨的生活流叙事之“象”让观众在影像中与古人产生跨时空联结。数智时代的新兴媒介技术能制造感性幻象,以镜头语言强化节目观众的视听感官效果,让传统文化之“意”在叙事之“象”的深层释义中,与观众形成异维空间交互,进而实现中华美学的“当代性表达”。

3.审美之象:共鸣构筑文化认同。文化类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的美学视听表达,同节目制作者和观众等关键个体的审美之“象”密不可分,即在个体对节目内容感知及共鸣的基础上,融合主观情感形成审美认知。构建审美之“象”的重点在于节目与观众交互的过程中,能否通过形象传递情感并得到认可和共鸣,以实现审美体系自洽。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