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重构传播格局的智媒时代,法治宣传如何提升传播效果?这一议题在第五期中国传媒沙龙上获得创新性解答。2025年4月20日,由、、、等单位指导,传媒杂志社、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传媒沙龙第五期“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暨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来自学界与业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古都西安,共同见证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产学研平台的诞生,围绕“微叙事、强连接、深治理”的创作理念展开深度研讨,为法治传播轻量化转型探索新路径。
一、平台筑基:产学研协同打造普法宣传新阵地
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微短剧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基地的成立旨在构建集法律知识、传播规律与创意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产出更多优质作品,为构建“微短剧 ∣+ 学法”普法新模式、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促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西法大力量。
法律不仅是文本,更是人民权益的载体。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在致辞中强调,“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微短剧为培育公众的“法感情”、唤醒公众的“法共鸣”、推动公众自觉维护与运用法律提供了契机。此基地成立的战略价值在于:一是破解“接近性”难题,将复杂法治议题具象化为生活场景;二是创新“轻量化”模式,适配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学习需求;三是通过“情感化”叙事,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化表达。他对基地未来创作提出三个维度建议:在价值层面,既要彰显执政党推进法治建设的治理智慧,又要浸润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在内容层面,应聚焦民众“身边的法律”;在传播层面,需构建“法学 :+ 新闻传播学”的双向校验机制,确保专业性与传播力有机统一,真正实现“让纸面法条成为生活指南”的法治文明新境界。
国家广电总局于2024年联合多部委和媒体单位共同发起“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旨在以微短剧的情景化、沉浸式叙事赋能法治宣传教育。基于此,副院长崔海教认为,进一步完善微短剧与法治宣传双向赋能的普法新范式应构建“四维升级”路径。一是提升传播效能,依托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实现精准覆盖,构建“短内容驱动 + 长效普法”的传播闭环;二是创新内容表达,打破“法条复读机”模式,以生活化、沉浸式、双向互动的普法场景真正激活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内生动力;三是深化技术赋能,运用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普法需求,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质变升级;四是跨界协同共创,构建“法治 + 文艺 科技”协同机制,全面提升普法工作效果。
微短剧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普法的创新阵地。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微短剧用户突破6亿,其中法律题材的播放量同比增长 320% ,《民法典十二时辰》等现象级作品已然验证微短剧等新传播方式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力。她期待,与会嘉宾及相关单位能够在共筑内容精品化标准、共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法治微短剧专项评测体系三方面加强合作,携手打造有筋骨、有温度、有流量的法治微短剧。
二、效能突围:多维破解专业性与传播力割裂困局
本次传媒沙龙另外举办了四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让法治微短剧更好发挥普法效能”由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教授主持,在本场对话中,专家学者围绕法治微短剧创作中法学如何确保准确性、新闻传播学如何把控传播规律、行业实践如何注入市场洞察以及三者如何协同破解“专业性与传播力割裂”普法效能难题展开研讨。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指出,互联网为微短剧的繁荣提供内容平台和受众基础,但类型化创作导致的价值遮蔽风险、爽感叙事与法理严谨的平衡难题、快餐模式引发的审美降维危机、题材扎堆暴露的内容创新困境这四大隐忧逐渐显现,其破局之道在于寻找法律认知盲区,走精品化创作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