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锚定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源自北魏的皇家工程云冈石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本土化发展的石窟典范,其见证了丝路文化交流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数字技术的更迭为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多元媒介与多平台融合,能够突破地理、语言和文化壁垒,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一、技术驱动:构建文化遗产打造数字云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策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使命下,云冈石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运用,构建了“数字孪生”档案,打造出突破时空限制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1.高精度数据采集为云冈石窟建立“数字档案”。作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之一,云冈石窟历经1500余年的风霜洗礼,面临着风化侵蚀、色彩剥落等不可逆的损伤。以技术为驱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标志着文物保护从传统修复向预防性保护、从实体维护向数字永生的范式转变。云冈石窟的数字化研究工作起步于2003年,自2005年成功实施外立面测绘工程以来,创制出中国石窟领域首个厘米级精度的全外立面正射影像图及线描测绘图,构建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化保护体系。经过多年的研究、攻关,完成了灵岩寺洞、音乐窟、弥勒洞等7座典型洞窟的数字化高保真记录工作,获得了可调整视角、可量测、毫米级精度的洞窟点云数据档案,完整记录北魏时期建筑结构与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北京建筑大学与云冈研究院联合提出的光谱指数识别颜料技术,成功提取出历经千年已近消失的多种矿物颜料成分,还原了洞窟壁画原始的色彩体系。这种“数字档案”的建立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依据,确保了文化遗产数据的永久存续与安全共享,更为后续的学术研究、虚拟展示及全球数据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2.数字技术实现与云冈“零距离”接触。数字化采集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VR的应用重构了文化遗产的体验维度。“云冈石窟全景漫游”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云冈石窟的魅力。第3窟移动版VR系统,作为国内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类移动端应用,完整呈现了未完工洞窟的开凿痕迹与原始岩层。第18窟多人VR互动系统模拟了“莲花座升空”的视角,让人们近距离全方位观赏高达
15.5米的主佛以及云冈石窟唯一一件“千佛袈裟”的细节,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云冈研究院联合浙大团队创新融合3D打印与VR技术,以1:1成功打造全球首例可移动大体量文物复制品——云冈石窟“音乐窟”。在杭州完成首展后,这座“音乐窟”还将全球巡展,为不可移动文物实现“走出去”开辟了新道路,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指示的认真落实,上演了一场中国与世界共享的、永不落幕的“音乐会”。
3.“技术具身”赋予云冈石窟“数字永生”。站在元宇宙的科技前沿,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探索已迈向更广阔的维度。2023年10月,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区内的“数字云冈一元宇宙”首次面向公众,现场的观众可以创建虚拟分身进入其中,参与拼图、测高等互动游戏,体会“数字云冈”的意象,在图像化、视频化、立体化的数字场景中,获得“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尽管虚拟空间中的“具身”是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形成的身体与外在数字技术合为一体的“技术具身”形式,但毫无疑问,强烈的画面感和代入感让人们在深层次智识体验中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从数据采集到虚拟复原,云冈石窟的数字化进程彰显了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无限可能,通过数字逻辑重新诠释文化基因,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维度中构建文化遗产的“永生”体系,成为传统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的典范,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活化”阐释,让深邃的智慧穿越千年时空焕发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