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版长征作品对长征精神海外传播的作用与启示
作者 王江
发表于 2025年7月

长征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中国革命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精神标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长征实践孕育出的精神谱系,这种精神特质的确立,不仅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体系成熟奠定了基础,更在后续历史进程中持续焕发时代价值,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演进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传播格局的演变,长征精神海外传播对展现真实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外国人笔下的长征作品里,长征精神被赋予了跨文化的解读与传播,为世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与奋斗历程提供了独特视角。因此,通过对外国人笔下的长征作品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并总结传播经验,可为我国长征精神海外传播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版长征作品的三个创作阶段

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至1936年期间所展开的两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进程里塑造而成的珍贵精神财富,其呈现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以及无私奉献等核心内涵,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不同国家的作者凭借各自的视角及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长征的作品,这些作品各有特色,一同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长征画卷。

1.早期见证与记录阶段。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所著的《神灵之手 一一个西方传教士随红军长征亲历记》是这一阶段的一部关键作品。1934年10月时,勃沙特被红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而后跟随红军开启了长达18个月的长征历程。作为他的回忆录,这部著作详尽记录了那段时期他所目睹的红军生活、战斗以及行军等诸多情况。这部著作是现今所发现的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写,用于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书籍。在书中,勃沙特以第三方观察者的视角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牺牲,同时还呈现出红军内部的纪律性以及革命热情。他的叙述向外界呈现了一个有别于官方宣传的独特视角,揭示出红军长征的真实面貌以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2.中期研究与评价阶段。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着手深入研究长征历史,并且发表了相关著作,这些作品一般有较高学术价值,有着深刻见解。例如,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研究长征的英文专著。这本书从历史性、传奇性以及象征性这三个方面,对红军长征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解读与介绍,持续强化长征是“生存的史诗”这一主题。威尔逊认为,长征肯定是极端艰苦的,然而正是这种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再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代表作《美国与中国》里,也用简练的语言对长征做了素描:“长征就是这么一回事一一在不断遭受阻击的情形下,为时整整两年,行程达6600英里的一次撤退。”尽管他的描述比较简洁,不过他强调了长征作为一次军事行动的影响。另外,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也是这一时期的关键成果之一,该书依据详尽研究资料以及对长征幸存者的采访,详细再现了长征的全过程,倾注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长征精神的崇敬之情。书中探讨了长征中的具体事件,还对长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进行了剖析,呈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和个人品质,这一时期作品学术性较强,依靠严谨研究方法揭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3.当代多元解读与传播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文化交流不断深入,长征精神在国外版长征作品里的呈现日益多元化。其中,非虚构类作品占据多数,像是旅行探险记、个人感悟散文以及影视纪录片等,创作者们有的亲自踏上重走长征路的旅程,有的则结合当代的具体语境对长征精神给予重新阐释。举例来说,有的外国作家借着重访长征旧址,讲述当地民众怎样传承以及发展长征精神,有的借助现代媒体技术重现长征场景,让观众可直观地感受到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体现为跨文化对话以及创新表达,包含对长征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又存在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映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