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消息类获奖作品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思路
作者 朱施霖
发表于 2025年7月

无消息不新闻。消息是运用简洁的文字描述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新闻体裁,消息以言简意赅、准确表达、时效性强等特点见诸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媒体融合的加速演进,消息的发布平台、传播生态等发生了变革,图文消息、直播消息、深度消息等消息新形态崭露头角,在媒体竞争中传播优势逐渐显现。本研究以近年来中国新闻奖消息类获奖作品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创新思路,为消息注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短平快”的坚守与重塑

“短平快”是传统媒体对于消息的基本要求,即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要讲究简洁明了、语言平实、反应迅速。当前,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变化以及媒体融合进程,新闻记者在消息写作过程中要主动转变思维方式,深刻领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差异,明确消息传播过程中的新变化、新要求、新特点,在追求短小精悍的同时把握立意高远,在质朴的语言中创新报道话语形式,在追求高效与现场感的同时要确保新闻的真实准确和权威性。

1.既要篇幅短小,又要立意深刻。当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习惯了以碎片化阅读方式获取新闻资讯,简洁明了的新闻呈现更容易抓人眼球。消息的篇幅越短,越见功力。新闻记者要在有限的篇幅内阐明事实原委,并结合背景、数据等内容加以佐证,同时保证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让受众通过阅读引发深刻思考。为了达到简明扼要的目标,消息写作最好一事一议,遣词造句尽量精简,让作品读来更加清爽利落。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一则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消息。该消息仅459字,但片言居要,字字都有含金量。特别是标题突出强调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紧扣新闻点,醒目直接,一方面精准反映新闻价值,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了该消息蕴含的重大意义。作品篇幅虽短,但信息量大,表述准确,专业性强,新闻要素齐备,涵盖了神舟十二号发射、入轨、成功对接,航天员进入轨道舱等各个环节,展现了记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专业水准。

2.既要语言平实,又要求新求变。“短平快”的“平”,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平实,有亲和力,让受众产生信任感,从而达到良好传播效果。消息的语言要求平实无华,这与新媒体求新求变的特质相违背吗?其实不然,新媒体时代的消息需要语言平实,但绝非作品平庸。消息要出彩,就必须在求新求变上做文章,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让人眼前一亮。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AI蓝军”成为空战“磨刀石”》,首次披露了我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训练转型的重磅消息。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透视练兵场之变,经过专业培训后坐进模拟机舱、穿戴AI设备,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空战训练,采写出了一篇现场感强、硝烟味浓的军事训练报道。意旨在“云端”,事理在“虚域”,消息写作并没有陷入“术语茧房”,而是巧借人物命运切入,以“虚”谋“实”、借“虚”言“实”,在技术场景、人物心理的交替演进和互动影响中,建构读者的感知逻辑,使“AI蓝军”这个“军事 + ”“科技 ’的标志性事物,成为鲜活、亲切的新闻主角。该作品刊发后引发强烈反响,全网阅读量达“千万 ”级别。

3.既要有时效性,又要有权威性。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消息的定义是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作品,足见消息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是极高的。随着社交媒体兴起,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