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长效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蔡芝芳 李朝伟
发表于 2025年7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引导工作,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给出了充满辩证思想的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和获取信息,自媒体、论坛等社交平台是他们进行意见表达、展示自我态度的主要渠道,但网络是“社会舆论的策源地”,容易引发负面舆情。高校的特殊性也使得校园舆情易受到社会媒体广泛聚焦,一旦“上网”,高校往往陷入被动局面。当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责任,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网络舆情引导到正轨上来。可见,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和特点,掌握舆情预防、处置、消除的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及关切

高校网络舆情涵盖面广、影响大,了解舆情类型有助于处置者快速分析舆情危害程度,尽快制定应对策略。社会普遍认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品质较好的高素质群体,因此对他们的预期会比较高,高校师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格外的关注。在全媒体的舆论生态下,高校日渐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和多发地。

从价值情感划分,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正面舆情通常是对某一事件或个体的正面评价和褒扬;负面舆情则包括舆论抨击和负面报道,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如处置不当将会给高校乃至教育界带来负面影响。这里要讨论的是与高校相关的负面舆情的类型,可以从引发舆情的主体和事件出发,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1.校园管理是常见爆发点。这类與情事件主要包括食堂卫生、人身安全事故、行政管理决策、招生就业等,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常见爆发点,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使高校陷入网络舆论的旋涡之中,直接损害学校的声誉。这类舆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社会极为关注的教育公平,学校在舆情中往往扮演着管理者的形象,相关人员处置不当,造成了学生的安全、利益损害等,极易被网络放大,成为“爆点”,直接引起大众对学校的质疑和负面评价。

2.师德师风是社会关注点。教师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私生活不检点、发表错误言论等问题,往往会引发社会较大关注,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这类舆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社会将教师品德纳入对于一个学校乃至教师队伍考量评价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果自身政治素质、思想品行不过关,会造成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信任危机,担心学生在校受到不公正待遇。对师德师风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不恰当,还会造成二次舆情风险。

3.学生不当行为是社会敏感点。高校学生的不当行为,如恶意伤害、偷拍、性骚扰、虐待动物、违法违纪等,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对社会道德风尚也造成不良影响。这类舆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过失言行,低于社会心理对大学生的认知预期。比起一般社会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舆情中的人物事件,往往是超出底线红线,有些行为令人发指,有些行为让人啼笑皆非,从而引起公众广泛讨论,进而引发对高校招生、管理、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等方面的质疑。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

全媒体时代,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段丰富多样且融合在一起,信息传播出现了高速、海量、百变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也体现出六点特征。

1.舆情传播主体的活跃性和片面性。教师和学生是高校舆情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对于各类社会事件非常敏感,参与舆情讨论和传播的活跃性高,倾向于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大学生们的阅历尚浅、经验有限,对舆情事件的认知以及对复杂事件的理解能力存在不足,面对碎片化传播的舆情事件,容易做出片面且激烈的解读。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