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新闻纸荒与应对
作者 商建辉 连祎涵
发表于 2025年7月

抗日战争时期,新闻纸用量的上升和新闻纸供给之间的矛盾使中共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新闻纸荒问题。目前针对纸荒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但多关注国统区的纸荒,部分文献虽立足于中共抗日根据地,但多从某个根据地出发,着眼于多个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宏观视角对新闻纸荒的研究尚付阙如。笔者试图从相关史料入手,以中共抗日根据地新闻纸荒为切入点,对中共抗日根据地新闻纸荒的表现、动因与应对策略展开研究。

一、新闻纸荒遏制根据地报刊发展

中共抗日根据地报刊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着动员群众与宣传救亡等多重使命,纸张是其重要的载体。受供求关系影响,新闻纸荒不但导致报刊价格上涨,而且迫使报刊不得不减少发行量,部分报刊甚至出现了减刊停刊的现象。

1.新闻纸供应紧张,报刊价格普涨。报业支出,纸为大宗。新闻纸荒导致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的报价不断攀升。《晋绥日报》尽管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但受各种原材料价格尤其是新闻纸价上涨的影响,报价一直呈上升趋势。《解放》周刊的价格也未幸免。“近来纸张价暴涨,本刊价格不得不略有增加。零售:二十四页一六分;二十六页一—八分;三十二页一—一角。”无独有偶,《晋察冀日报》也刊登启事称因物价上涨,报社的发行收入尚不能覆盖成本,自次年元旦起上调报价至2元/期。虽然根据地部分报纸以“土纸”代替“洋纸”,但“土纸”产量严重不足,无力解决新闻纸荒所带来的价格上调。

2.报刊不得不削减发行量,甚至停刊。纸张是报业生存的“粮食”与“血液”,新闻纸的紧缺导致中共报刊不得不削减发行量,甚至造成了部分报刊停刊的现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因纸张来源困难,自1938年6月起将报纸出版份数减少一半。《解放日报》亦难逃纸荒困境,“本报自发刊以来,订阅者日益增加,唯因边区造纸厂之产量尚极不足,以致影响本报纸的印数不能不大为减少…此实属不得已之举,区区苦衷,尚祈读者鉴谅”。因新闻纸荒,且某些书籍小册子急于出刊,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自1941年4月起暂时停刊,以四个月为期。由于敌人的封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纸张以及制版工具极度缺乏,所以每期报纸只能出一个版,每期最多只能印几百份,用纸也多为粉连纸或毛边纸。新闻纸的匮乏已成为扼住中共抗日根据地报业咽喉的“有形之手”。

二、中共抗日根据地新闻纸荒原因分析

中共抗日根据地新闻纸荒是内忧外患与供需失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根据地内部所产纸张量少质差,同时,受国民党及日伪的封锁“扫荡”,外部纸张难以输入。

1.新闻纸产能有限且质量堪忧。中共抗日根据地新闻纸产量不足。据《西北论衡》记载:“西北大后方五六省的纸张需要,除陕西能自己供给一点外,其他便都没有办法。”即使是陕西也“大都是规模极小的手工业”,新闻纸产量难以保证。中共抗日根据地自身新闻纸产量不足,源自中共抗日根据地所处的自然环境。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该地除粮食、羊毛外,其他一切日用所需,从棉布到针线,甚至吃饭的碗,都依赖外部供应。1938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振华纸厂,主要收购破麻头、烂鞋、破布条、桑树皮作为造纸原料,但这些原料在边区十分缺乏。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受制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工业环境,纸厂数量匮乏且产品几乎全是麻纸,边区用纸多依赖敌占区输入。同时,新闻纸质量堪忧,虽然我国手工造纸业历史悠久,产地分布广泛且产量多,但由于其生产组织分散,生产方法陈旧,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市场。“土纸”生产工序繁复,其本身质地粗硬,油墨吸附能力差,常令读者“甚难阅读”,新闻纸严重依赖进口。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报业所需的新闻纸“百分之九十九是采用品质坚韧可以双面印刷的洋纸”。如上,中共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新闻纸量少质差的双重困境。

2.外部环境恶化造成新闻纸输入困难。外部军事经济环境恶化亦是导致新闻纸输入受阻的重要原因。一是中共抗日根据地遭遇军事上的围堵和“扫荡”。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