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三元理论视域下文旅微短剧的地方空间表达
作者 桑薇 夏雨晴 李宇轩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地方空间既作为物质实体空间而存在,又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意义。通过影像再现,微短剧作品能够展现地方空间多个层次的风貌和内涵,在这种互动中催生出新的地方文化表达和形象传播,同时通过各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助力地方文旅发展。近年来,微短剧在题材开发和技术应用上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强大的生命力。“微短剧 ∣+ 文旅”模式逐渐“出圈”,行业创作热度一路走高。

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利好,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力求以文旅微短剧塑造、传播地域形象和文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进行新的地方空间表达,从而推动城市文旅发展。其中,《我的归途有风》《一梦枕星河》《你的岛屿已抵达》等微短剧的热播使得四川乐山、江苏苏州、新疆阿勒泰、湖南常德等地区成为都市人群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些文旅微短剧作品抚慰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焦虑,勾起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乡愁”思绪,将观众带到田园生活和山光水色中。受益于微短剧的空间表达实践,不少地方成为观众的“朝觐”圣地,对当地文旅产业产生了重要作用。笔者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理论为视角剖析文旅微短剧的地方空间表达,聚焦地方空间的影视话语实践与隐喻。这有助于了解文旅微短剧中空间属性与地方文化深层次互动的机制,为影视剧更好地传播与建构地方形象与文化提供借鉴。

一、空间三元辩证法与微短剧创作

传统的空间哲学遵循着一种主客体分离的框架。其中,精神空间论将空间当作一种抽象的精神形式,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物理空间论则把空间当作物的堆积,是一种机械的空间观。而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理论,法国学者列斐伏尔则结合马克思、黑格尔与尼采等学者的思想,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他将空间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社会理论,致力于发掘和呈现资本、权力与空间生产的机制及权力在空间中的运作过程。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分析正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变到“空间的生产”,探究空间的社会建构性。在“空间生产”理论基础上,列斐伏尔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空间三元辩证法”,凸显空间生产的社会生产作用,将空间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在“空间三元辩证法”中,三个空间分别为:物质空间,即自然和宇宙,也称为社会实践的空间;精神空间,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也称为感觉现象所占有的空间;社会空间,也就是逻辑一认识论的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理论建立在为了反对“系统论”而提出的“整合论”的基础上。列斐伏尔认为三个空间是一个整体,强调空间的整合性,其中社会空间是对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解构与尝试性重构。他还把三个维度的认识论分别概括为感知的、构想的和生活的三种,即:物质空间是被感知的空间,精神空间是被构想的空间,社会空间则是生活的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体现了对传统哲学二元论的超越,三种空间也不以孤立的状态存在,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一种以实践为支撑的、与人和社会有关的空间。

新媒体时代,影像全面介入到地方空间的生产消费之中,人们也通过文旅微短剧作品对地方空间的再现和生产,想象和建构着地方形象。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所关注的空间的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被视为影视创作的母体,对于剖析文旅微短剧的地方空间表达具有理论适配性。从空间表达上来说,文旅微短剧在物理空间的建构中,呈现了治愈系的地方自然景观;在精神空间的建构中,传递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在社会空间的建构中,展现了现代性背景下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及其中的社会关系变革。文旅微短剧在地方空间表达上通过三个空间层面的编织与呈现建构与传播地方形象与文化。

二、感知的空间:治愈系地方景观的呈现

可“感知”的空间即空间的实践,是三元空间中最原始和丰富的空间,也就是物质的空间。它是一种具体化的空间,是可被感知、被测量的,指向空间的物理性,是一个空间中的特定位置。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