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报刊图画的宣传实践与当代启示
作者 刘子琦
发表于 2025年7月

抗美援朝时期,报纸和刊物通过图片、插图或漫画等视觉形式,以人民群众为宣传对象,以抗美援朝军事活动相关情况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旨在增进群众对抗美援朝军事情况的了解与支持。抗美援朝时期报刊图画的宣传活动,是面向全民进行特定主题宣传的伟大实践,也为当下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抗美援朝时期报刊图画宣传的优势条件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运动由此开始。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介载体与报道手段,报刊图画是我党在抗美援朝时期向群众进行宣传的重要阵地,旨在增进人民群众对战争情况的了解,增强人民群众支持抗美援朝运动的信心。

1.图画宣传方式能够契合群众的文化水平与信息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人口较多,报刊图画是最契合群众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需求的视觉媒介。即便新中国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群众的识字率得到迅速提高,但离阅读大篇幅文字仍有距离。对于时事报道,仍然“有不少读者反映‘读不懂’”,而“图片因为比文字容易看懂,又容易为一般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在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群众中,有时候作用就显得比文字大”。加之受客观条件限制,电影、电视、摄影照片等视觉宣传媒介尚未普及或宣传实效性差。因此,报刊图画便担负起了以视觉形象对群众进行宣传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在图画宣传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

人才储备。土地革命时期,《红色中华》和《红星》等苏区报纸十分重视利用图画进行宣传,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图画鼓舞群众的先河。《红色中华》于1933年4月20日刊登的《欧洲时局的表里两面》巧用报纸版面,揭露了欧洲列强表面讲和、暗中备战的阴谋。这一时期形成的利用图画进行宣传的传统在抗美援朝宣传中也被继承下来。抗日战争时期,鲁艺木刻工作团明确了中国的图画宣传“始终是中国人民忠实的代言人,是革命的武器”的定位。为了克服黑白印刷在色彩表现上的局限性,大量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作品通过“线条”语言,呈现出或辉煌壮阔或肃杀冷峻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政治立场的鲜明表达,还是艺术形式的突破创新,这一时期的图画宣传实践都为其后的抗美援朝运动宣传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成为通过漫画进行宣传的代表性报刊。供职于该报文艺部的华君武创作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日报》 90% 以上的漫画作品,这为他在抗美援朝时期领导《人民日报》美术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练,罗工柳、彦涵、华君武等一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高超艺术造诣的美术家成长起来,成为抗美援朝时期报刊图画创作的中流砥柱。1950年11月12日,抗美援朝运动伊始,丁聪、方成、正威等29名北京漫画工作者便发表宣言,决心“高高举起我们的武器—一画笔,向敌人进行顽强不屈的战斗”。次日,全国美协与北京市各美术团体发表联合宣言,誓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抗美援朝运动。这些美术工作者以报刊为战场,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无数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

3.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垂类报刊为重要补充的报刊图画宣传矩阵初步建成。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以报纸为核心的报刊宣传体系。“用1949年作界线,1949年以前,真正的人民报纸在数量上占劣势;现在却占绝对优势了。”不同报刊通过定位细分、受众适配和形式创新等方式,构成了报刊图画的宣传矩阵。

《人民日报》作为这一宣传矩阵的核心媒体,不仅最早开始对抗美援朝进行图画宣传,也着重把关图画质量。例如,为保证速写作品的真实性,该报要求图画创作者们“分组到前线志愿军各兵部部队里去体验生活”;为进一步提升漫画的宣传效果,该报着力解决抗美援朝漫画的“公式化”问题。概言之,高质量的作品使“各地方报纸发表漫画,都以《人民日报》马首是瞻”。

其他地方和类型的报刊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例如,《漫画》月刊创建于上海,发行于全国,在刊登专业漫画的同时,号召普通群众学习创作漫画、临摹报刊漫画;《山西画报》开创性地将报刊图画与风靡一时的幻灯片(土电影)相结合,开辟了图画宣传的新形式;创建于山东的《农村大众报》积极探索图画宣传的大众化、通俗化路径,专注于服务农民读者,如该报刊登的《一个美国兵》《一个铁匠变成了志愿军的勇士》,其配文通俗押韵、图画贴近生活,呈现出与综合性报纸、专业画报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