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化转向与时代话语表达:基于乡村综艺的考察
作者 卢修龙
发表于 2025年7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将乡村文化建设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城乡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乡村题材综艺作为视听媒介的重要形态,逐渐从娱乐消费转向纪实化表达,成为勾连传统乡土记忆与时代话语的文化载体。早期的“慢综艺”通过田园意象建构了“乌托邦式”的乡村想象,但其对现实语境的抽离导致乡村沦为悬浮的审美符号。随着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化,以《山水间的家》《种地吧》为代表的纪实类乡村综艺应运而生,通过消解“去现实化”的审美框架,转而以在地化视角呈现乡村的自然生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重塑了真实、立体的乡村形象。笔者以乡村综艺的纪实化转向为切入点,从文本样态、话语表征与乡土记忆三重维度,探讨乡村综艺从“想象书写”到“现实索引”的转型逻辑,及其在赓续文化血脉、形塑时代话语中的独特价值,从而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提供启示。

一、文本样态:乡村题材综艺的纪实化转向

自“慢综艺”发轫以来,一系列展现“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户外体验综艺与探寻“诗与远方”的旅行纪实综艺,成为荧屏上鲜明的视听文化潮流。这类节目独辟蹊径,将镜头转向以往鲜少受到娱乐节目关注的乡村腹地。慢节奏的节目风格配之远离喧嚣的乡村环境,契合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Rosa)所言的“社会加速”语境下逃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隐遁于乡村“乌托邦”的影像审美期待。

正是诉诸这种想象性替代,以《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为代表的生活体验类户外综艺,多以远离城市喧器的乡村场域作为叙事展演的情境空间,以民居、客栈、庭院、田园作为主要生活体验场所,通过山水、农舍、农作物、美食、家畜、宠物等乡村符号堆积与“同食共寝”意趣完成诗意乡村的想象性书写,营造一幅“桃源”图景。

然而,此类节目在食、住、行的程式化展演中,建构“去现实化”的精神空间,但也架空多维度根基的“在地”生活,抽离构成乡村美的社会实践基底。当观众沉浸在对田园生活的诗意想象中,乡村被塑造成一个与实地政治、经济和在地文化割裂的悬浮存在,被构建成一个与真实乡村中物质实践和日常生活脱嵌的拟态“他域”。乡村成为缺失现实指涉的空洞能指和臆想概念,继而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反向凝视”成为迎合视觉消费的筹码。

以《花儿与少年》《你好,生活》为代表的旅行分享类节目,通常会邀请嘉宾结伴去往景色各异的乡野村寨体验生活。节目互动环节、嘉宾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情感的碰撞占据着节目的前沿位置。乡村作为一个疲惫身体得以休憩的容身之所、焦躁心灵得以抚慰的精神温床,仍是一个经过理想化和想象性书写的异质空间。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赋能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更为丰富深刻的功能作用,影像纪实性所承载的为历史留影、为时代立象、为生存立镜、为国家塑形的精神文化诉求,在乡村综艺的节目创制理念中愈加凸显。以《山水间的家》《种地吧》《云上的小店》《乡村合伙人》《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纪实类乡村综艺,消解以往“慢综艺”所营造的审美乌托邦,本着“审美本身应从文化、社会和政治的角度予以考量”的观点,呈现出与时代主旋律契合、与社会多维度关联、与文化整体性呼应的“在地化”审美。

乡村纪实综艺将纪实性所携带的现实“索引性”作为强有力的审美依据,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话语和乡土文脉的探寻之路上,粘连起传统农耕文明与当代价值的审美转译,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创作要求勾连进乡愁文化的晕染中,开辟一条综艺化与纪实性并行的融合创新之路,着力呈现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例如,在《山水间的家》中,节目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记录两组节目成员分别探访一座村落的经历,具象的地理元素在节目中被放大,精准的地理坐标在节目的信息画面中显得分外醒目,凸显节目以真实乡村作为首要表现对象的前置效果。

二、话语表征:纪实视角中的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纪实综艺展现了乡村自然和精神审美资源的独特魅力,包括绿水青山的自然之美、物阜民丰的富足之美和朝气蓬勃的精神之美。节目通过纪实手法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呈现乡村生态宜居、物质生产与精神追求的和谐共生。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