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戏剧叙述机制研究
作者 孙珊 胡一伟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文化与艺术领域中,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始终以其独特的叙述机制和丰富的表意功能吸引着无数学者与艺术家的探索。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的学科,为解读戏剧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由所著的《戏剧:演出的符号叙述学》一书对戏剧的叙述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为受众理解戏剧的本质与魅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本书从戏剧演出的文本特征入手,展开对叙述者、叙述时间、叙述空间、叙述媒介等方面的详细论述。

戏剧艺术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符号系统,兼具语言艺术符号与非语言艺术符号的性质,其运作机制更是影响了作品的意义生产和大众传播。本书阐述了戏剧作为演示性体裁的独特性,以及符号学在戏剧研究中的重要性,突破了以往传统戏剧研究将戏剧文本等同于戏剧演出的文本中心主义,将重心转向了戏剧演出。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核心在于通过演员的现场表演向观众展示一个艺术创作的故事世界。这种表演不仅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更是一种符号化的叙述过程。本书指出,戏剧演出的符号学基础在于其对人类共性的回归,即通过展示空间来表现逼真的共同情感。这种共同情感是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它使得戏剧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

戏剧符号系统的多模态建构。戏剧文学文本与戏剧演出文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书把握了文学文本和演出文本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着重探讨了戏剧演出符号系统的内在构成机制和影响要素。通过独特的符号系统,呈现戏剧演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本书梳理了戏剧演出多重符号系统,为戏剧演出传播奠定了基础。结合前人关于戏剧文本符号的划分经验,其将戏剧符号系统划分为语言、视觉、听觉、空间四大类,并赋予其指涉、表达、建构等三重功能。这种分类不仅涵盖了传统剧本的文字符号,更将舞台上的身体动作、空间布局等动态元素纳入分析的范畴,凸显戏剧演出符号的特殊性。一方面,与文本符号一致,语言符号如台词、旁白等直接推进情节和传达意义。另一方面,演出文本特有的视觉符号如舞台化妆、戏剧服装、舞台装置等强化了情感输出。书中还尤其强调了“非特有媒介”的符号价值。如日常物件在舞台上的艺术化重构,通过实用意义与象征意义的叠加,形成多层次的表意网络。可见,戏剧演出符号意义构建还依赖于“伴随文本”,它们生成、解释戏剧演出文本,揭示了戏剧符号意义的流动性与开放性。

在阐释戏剧演出符号构建的过程中,作者颠覆了传统观众被动接受的观念,将观众“二次叙述”纳入了符号系统,即挖掘了戏剧演出中的叙述者与观众互动机制。戏剧演出中,叙述者与观众的互动是构建独特叙事效果和意义生成的核心机制,本书对此进行了探究。首先,叙述者作为叙事主体,既推动剧情发展,又通过多重身份与观众建立动态关系。叙述者身份呈现为三种形态:隐身叙述者通过舞台调度与场景框架构建叙事规则,引导观众进入戏剧情境;直接评论者以显身方式介入叙事进程,通过主观评价强化观众认知导向;次叙述者则借助角色视角展开局部叙事,拓展观众解读维度。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