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中国电池出海,已越过“卖货”的浅滩
作者 严兆鑫
发表于 2025年7月

动力电池行业,正像一列全速冲向未来的高铁,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在前方展开。从电动汽车到储能电站,强大的“电力心脏”正被植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资本和人才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涌入,试图搭上这趟时代列车。

但过热的警报也同样刺耳。最直接的症状,是几乎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失血式”价格战。曾经被视为高科技壁垒的电池包,如今在采购清单上“论斤卖”;利润被极限压缩,曾经的“现金牛”业务,如今需要精打细算才能维持盈亏平衡。

更令人焦虑的是“引擎室”里传来的巨大噪音。一方面,是“技术参数”的通货膨胀。当用户的里程焦虑和充电便利性问题还远未被根治时,发布会上的充电倍率竞赛已从6C飙升至12C。另一方面,是“未来科技”的提前透支。当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仍是横亘在全球科学家面前的“珠穆朗玛”时,“准固态”“半固态”等名词创新已令人眼花缭乱,试图在消费者心智中提前抢占一个“未来”的席位。

巨大的加速度、喧嚣的噪音,共同构成了行业核心矛盾。在这样的高速与高热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了所有“掌舵者”面前:当所有人都踩下油门,究竟该看哪个仪表盘?是紧盯短期的市场份额,还是回归到发动机的结构图纸,确保这趟列车能安全、持久地抵达终点?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正试图扮演那个提醒大家检查图纸的人。近日,在与南都湾财社记者的交流中,他没有过多渲染“窗外的风景”,而是选择直面“车厢”内的警报。他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种种“内卷”,而破局的关键,是重新回归商业和工程的常识。

第一性原理:

造电池,先造好底层“生产线”

南都湾财社:您认为具体到技术层面,在固态、超充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竞赛中,企业如何避免陷入战略短视,做出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战略判断?

杨红新:关键在于回归第一性原理思考:一项技术的价值,不取决于它在发布会上听起来多炫酷,而取决于它是否能以合理的成本、可规模化的方式,解决一个真实且根本的产业痛点。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技术就很容易沦为营销的工具,这就是一种短视。

我们看到行业里对下一代技术的讨论非常热烈,但蜂巢能源内部经过反复的推演和论证,我们认定了一个非常朴素但坚定的结论:无论未来是固态电池还是超充电池的天下,其产业化的前置条件,都是一个足够先进、可靠且高效的制造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最佳形态,就是叠片工艺。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终局往回看。全固态电池,特别是采用氧化物等主流路线的,其电解质材料是陶瓷片,物理特性是脆性的,你不可能像卷寿司一样把它卷起来,这在物理上行不通。所以,层层堆叠的叠片工艺是它的必然选择。

再看超充,当充电倍率达到6C、8C甚至更高,电池内部会发生剧烈的膨胀和产热。传统的卷绕工艺,其天然的R角(拐角)是应力集中点,就像堤坝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大电流的反复冲击下,极易出现变形、析锂等问题,埋下安全隐患。而叠片结构,就像用一块块砖石平整地砌墙,受力更均匀,结构更稳定,能从根本上化解超充带来的物理挑战。

所以,我们重金投入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不是为了追逐某个单一的技术概念,而是在打造我们下一代电池的底层“生产线”。我们通过隔膜裁断、单片检测、热复合增强界面等工艺,确保这个制造平台本身具备极高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活性。

本文刊登于《南都周刊》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