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表达爱意
作者 秦月溶
发表于 2025年7月

当我们见惯了后世艺术家对古代人们爱情生活“现代化”的构想与创作,不禁困惑:古代人民到底有没有爱情?

其实,他们比作家笔下更浪漫,更炽烈。我们今天表白时用到的很多罗曼蒂克的花样,认真说起来,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1 物质浪漫

送一件具有仪式感的礼物

每逢“情人节”、“5·20”、七夕节,大街小巷挤满了卖玫瑰花的小贩,玫瑰的色彩与芬芳填充了每一个似乎与爱情相关的日子。但送花的仪式感,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中文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语用来形容送花示爱——采兰赠药。不过那时,古人的爱情之花是土生土长的芍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万物复苏,大家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郊外的河边祈福,在踏春的同时,顺便也交友相亲。水边嬉戏的少男少女,可以自由搭讪,一起结伴游玩,要是看对了眼,就互相赠送一枝芍药花。“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里描写过这副浪漫的场景—在古代郑国的溱水旁,年轻男女在上巳节的盛大仪式中,尽情享受美好的青春。芍药别名“将离”,在分别之时,古代有情人也会用芍药来寄托依依不舍之情。唐代诗人元稹在《忆杨十二》中,借用芍药的意象,写尽了深陷爱情中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除了芍药花,香囊也经常被古人用来示爱。

在古代,填充了香料的香囊是熏香的主要手段之一,因其材质既有镂空的金玉,也有绣满纹饰的丝绸,精心制作的香囊也是大家的日常饰品。香囊贴身佩戴,因而定情的香囊一般都是女子亲手制作,以赠情郎。五代孙光宪在《遐方怨》中写道:“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

本文刊登于《好日子》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