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活有多依赖电力?一次大停电足以揭示答案。
今年4月,欧洲多地因史无前例的大停电陷入混乱,地铁停运、超市货架被抢空、网球公开赛突然中断……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对电力供应稳定性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网民的热议,不少人感慨自己对“停电”的记忆不知不觉间早已淡去。
广州的市民也有同样的感慨,在生活里,那种大范围、长时间的黑暗记忆,正悄然退场。
其实,恶劣天气下的电压波动、线路偶发故障、设备常规“体检”……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电力稳定,但是在现实生活里,这些波动都被悄悄化解。电网强大的技术保障体系和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它们如同城市的“免疫系统”和“守护者”,时刻保障着电力的脉搏。
那么,快速复电是怎么实现的?让我们走近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了解“分钟级复电”的广州速度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运作与突破,增进对这份可靠守护的理解。
大停电为什么退出了生活记忆自愈,为电网装上免疫系统
其实,再发达的城市,停电都是正常情况。因为,电能流动的这一路,经过了很多大型设备,再精密的仪器也会有极为短暂的故障情况,尤其是遇到外力破坏、恶劣天气等意外情况;其次,电力设备的日常检修,也会带来一定的扰动。
但是,在广州,有一项数据是突出的。
2024年,广州用户平均停电时间首次小于10分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广州人已经很少感知到停电的瞬间。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广州供电局系统运行部副总经理刘奇告诉南风窗,广州是一个天气多变的城市,夏季台风伴随的暴雨、强雷电多发,带来很多次生灾害。
如此条件下,要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技术突破很重要。其中,自愈配电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自愈机制是什么技术?具体来说,是在电网的内部增设很多“毛细血管”,“我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来升级电网,增加其可控性,提升电网的灵活自愈能力”,刘奇解释说。
广州是一座超大城市,电网犹如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一旦故障发生,自愈机制就能通过故障电流的指向,大致锁定故障点。随后,自愈主机“大脑”会发出命令远程遥控断开故障最近的两个开关,对故障点进行隔离,其它线路就会快速恢复运行。
广州供电局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自愈配电网,现在,很多故障难题只需相隔一、两分钟,系统自己就会进行复电。
2024年,广州电网通过自愈系统复电超2700次,其中,17次母线失压故障处置成功率100%。
故障越少,人们其实就越难感知到电力的存在。所以,一个很直观的印象是,广州市民已经很少保留停电的记忆了。
当自然灾害到来时应急响应跑出“广州速度”
2024年,广州发生了一起罕见的龙卷风事件。
4月27日这天,雷暴雨袭击羊城,白云区的钟落潭镇良田村附近出现了龙卷风,最大阵风20.6米/秒,达到八级强风级别。龙卷风破坏力极强,杂物刮到高压线引发跳闸,部分地区电力中断。
当天,调控中心配网调控员吴照裕正在调度台值班。针对极端天气的到来,他和同事们进行了动态值班调整。
然而,龙卷风的凶猛还是出乎大家意料,卷起来的铁皮把架空线整体摧毁掉,“对配电网来说,等于是毁灭式打击。”
吴照裕回忆说,在接到跳闸故障的两分钟内,自愈配电网已经启动—系统自动把故障点最近的两侧开关断开,70%的用户很快复电,剩下的30%用户被划分为故障区域。
同时,由于电网侧出现了永久性故障,广州供电局及时派出发电车,临时恢复故障区域的供电,当天,基本所有用户已经恢复供电。
广州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小于10分钟,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灾后清理工作中,高科技也派上了用场。电力抢修人员应用了激光清障仪,把危险的铁皮从高空切割,保障了电线的安全,大大提高了复电工作的效率。
“平战结合”,安监部总经理黎颖这样提及一系列决策思路,“我们有应急特勤队和抢修队,平时他们做正常的电力维修和运营,突发情况时又成了突击队。”
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电力系统都是一次新的考验,这一点,每一位供电人都深有体会,而他们沉着冷静、训练有素、高效完成任务。
无感守护,细致探索最大限度减少停电影响
在日常生活里,影响电力可靠供应的环节有很多。
譬如,原先供电局进行常规的检修工作时,会带来部分地区的停电。考虑到该情况,供电局摸索出了“无感接入”和“无感退出”机制。
现在,供电局通过转供电、不停电作业等技术,提供了两条或以上的线路供电,还会提供应急发电车等。这样,居民的用电有备用线路,而日常的检修工作又如常进行。
按规定,电网设备每五到八年就需停机检修,广州电网年均检修计划有1.6万宗之多,但对用户停电影响不足1%。
配网部副总经理潘威认为,“真正电网技术实现的突破不只是某一个点,而是长期的积累,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成效不是短时间达到的,都是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共同努力所奠定的基础。”
另外,资产部总经理李瀚儒表示,输电变电数字化已经布局完毕,他列出了一项数字:供电局拥有接近9000公里的输电网络,以前,这些网络都是靠人翻山越岭来检修的。
“现在所有铁塔都安装了视频系统,以往人力不及之处有了科技支撑,效率提升很大,新技术能精确定位到电线杆上。”
其实,造成停电的因素很复杂,对于超大城市而言,要确保电力安全稳定,除了供电局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维系。
数据显示,供电服务在全省40项公共服务满意度中排名第一,获得16连冠,在广州,供电服务评价获得24连冠。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供电网络变得更可靠、更强大,“高科技”“自主创新”已经是电网格局的新标签。这些技术的背后,蕴含着电力工作者的深层次探索,也彰显着社会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