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核威胁,深化的核焦虑
2025年6月21日,美国对伊朗发动代号“午夜之锤”的空袭行动,七架B-2隐形轰炸机投掷的14枚GBU-57巨型钻地炸弹轰炸了福尔多、纳坦兹两处核设施,尽管6月24日特朗普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布以伊停火,随后伊朗国家电视台确认了伊朗对以色列停火,但此战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引发了深层次的安全焦虑,尤其是核焦虑。
战争可以结束,对安全的追求只会更迫切。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在其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严重违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动摇了核不扩散机制,并将对国际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对伊朗和其他尚未拥核国家来说,这一事件不仅不会制止,或许还将加速它们拥核的动力。因为在当今国际秩序中,安全已无法寄托于大国的外部承诺,而必须依靠自主保障。
关于核武的秩序,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曾依托于核武不扩散条约的框架。该条约1968年由美国、苏联、英国等59个国家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试图就人类的核武能力做出平衡和限制:限制无核国家获取核武、要求有核国家裁军、保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