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关键岗位,医药反腐升级
作者 张婉莹 钟宸
发表于 2025年7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医药反腐风暴,持续升级。

6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原院长王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王琛,曾被外界誉为明星院长,还在2020年摘得“中国医师奖”。作为甘肃省领军人才,他所执掌的兰大二院,是甘肃省最大的公立医院。2022年卸任院长后,他没有像其他医院领导人那般,进入协会或者学会任职,而是返聘成为兰大二院普外科首席专家、腹腔镜质控中心主任。

而王琛此次被查,正值甘肃省反腐治理集中期。4月3日中纪委官网文章称,甘肃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2012年以来受理的医药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截至当时,共处置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1465条,处分433人。

这轮反腐风暴中,医疗机构中的“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尤其是院长,成为监管重点。这些一把手手握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工程基建等重要决策权,很容易成为“围猎”对象。

甘肃这一幕,是全国医药反腐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2025年主要工作时,便强调瞄准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被实名举报一事,如导火索一般,引发公众在舆论层面对医疗行业的关注。除了对医德医风的评判,该事件中引出的董某某,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试点班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一事,也引起不小的争论。

6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疾控局等1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纠风要点》),明确强化医德医风管理,“对个别医务人员违背医德、败坏医风,损害公共利益、患者权利和行业形象的要‘零容忍’”。

医药零售行业资深专家陈亮亮向南风窗表示,相比往年,这种“零容忍”是差异化显著的提法。无论是肖某还是董某,显然都是这次通知针对的类似具体“个别”对象。

“关键岗位”“个别对象”,只是反腐重点之一,《纠风要点》还提出“穿透式审计”“药品追溯码全链条监控”“互联网诊疗隐形乱象专项抽查”等15项核心举措,形成监管合力。

从集采政策的试点完善,到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相结合的“刮骨疗毒”,医疗反腐从未停止。这份通知,既是监管的持续发力,也让隐性腐败和行贿者无处遁形。

紧盯关键少数

新一轮的医药反腐中,“关键少数”是一个新提法。

纵观2019年第一版《纠风要点》文件至今,一方面参与部门逐步扩大,从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工信部等9部门增加至审计署、国资委等14部门;另一方面,工作要点也正逐渐细化。

2025年《纠风要点》文件,强化了对新型、变异和隐形问题的研判预警,其中关于“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的表述也出现了变化。

南风窗查阅往年《纠风要点》发现,2024年首次提出要聚焦“两个关键”,而在今年,这一表述改成了“紧盯”。 在陈亮亮看来,“这相当于对过去几年医药反腐成果的巩固”。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24年,至少超350名医药卫生系统干部被通报,其中不乏院士、三甲医院院长、厅局级干部与药企董事长们。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