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住进文旅局长的家,这条新闻让一个湖北小县城宣恩,在今年“五一”爆火了一把。
6月上旬,南风窗在宣恩见到了当事人—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44岁的她,拥有一张小麦色面庞,短发利落,常发出爽朗的笑声。
“如果你认识我,就知道(把游客带回家)这样的事完全有可能。哪怕作为一个普通的宣恩市民,我也会这样做。”王菊芳说,自己家曾位于一条要道上,每逢六月酷暑,母亲就会烧茶给过路的人喝。
点开历史的地图,会发现,宣恩也处在一条“要道”之上。这座位于湖北恩施州的小城,地处武陵山腹地,山谷纵深,是巴盐古道的必经之地。
在现代社会,陆路交通不再是重点。广袤的国境之中,宣恩似乎变得有些“名不见经传”,其城区常住人口仅10万量级。但在今年“五一”头三天,这里平均每天拥入超20万游客—这是宣恩人一度不敢想象的数字。
有当地人记得,2009年的时候,宣恩县对未来全年旅游人数的期待,还不过是50万而已。这座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发生在短短几年间。
宣恩县于2019年摘帽脱贫,自2020年开始,文旅产业“狂飙”增长:全年游客接待量从275万不间断爬升到1100万,旅游综合收入也从11.84亿增长到71.8亿,旅游增加值占GDP超30%。
如今,走进被大山环抱的宣恩,随处可见特色餐饮、民宿招牌。就连通往高速公路入口的蜿蜒山路上,都布满广告牌—当地农民把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承接溢出的游客。这碗“旅游饭”吃得很踏实,当地一些餐饮、民宿老板的年收入,增长到了百万级别。
事实上,国内小城文旅自2022 年开始走热,押注文旅的操作也不算特别,但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之中,出圈者却依然寥寥。那么,在区位优势和预算投入都不出众的条件下,宣恩到底是如何跻身优胜之列的?
如王菊芳所述,宣恩的成功,不是一起精心“炒作”的事件,而是“天道酬勤”的意外奖励。当一座城市里所有的人,都对文旅发展足够真诚、坚定,好的事情—例如网络时代最稀缺的流量和热度,自然会显现。
而这背后,还是一场山区小县不得已而为之的“突围”:宣恩地处鄂西深山,生态红线要守,工业底子薄弱。为了能发展,宣恩必须抓住文旅兴城的机会,锲而不舍。
从2012 年开始,当地就着手推进县城全域旅游的系统化建设。草蛇灰线,一朝爆发。
宣恩有多火?
“想到会火,没想到能这么火。”宣恩县文旅局旅游股股长王小辉说,今年“五一”的火爆情况让包括她在内的绝大多数宣恩人都有点“懵”。
文旅局在2025 年“五一”前做了市场调研,县城大部分酒店提前一周就订满了,他们预估的游客总量是80 万人左右,最后一核算,来了100 万人。
一位烤活鱼店的老板陈国强,甚至开始“叫苦”:“我都怕了。往常生意最好时,一天差不多(接待)4000 人,5 月3 日那天超过了8000 人,崩溃了。几家店的服务员到了晚上9 点,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开的烤活鱼店名气响,在宣恩有6 家店铺。
话虽如此,陈国强依然保持着最大的热情接待游客:“宣恩以前穷,没什么人来。人家能够在你这里玩,是信任你,你肯定要给人家‘面子’。”他还表示,宣恩的商家对“不宰客”有普遍自觉。因为,作为小县城,旅游口碑比天大。客人来了还想再来,旅游的饭碗才端得稳当。
这与王菊芳的理念一致。她说:“我们既要把人拉进来,还要把人留下来。要做到留下的人离开以后,不能讲你的坏,还要讲你的好。”
来者皆贵客,王菊芳认为,这是恩施州人民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精神。她谈起自己把县城空置的新房让给游客住,完全是事出紧急的自然反应。而对于由此引发的传播效应,她半开玩笑,透露出一些小得意:“也就花了几块钱的水电费,获得了最大的流量。”
在今年“五一”头三天,这里平均每天拥入超20万游客—这是宣恩人一度不敢想象的数字。
流量之下,宣恩旅游旺季的爆火现象更加突出,当地人如此描述:龙游贡水“一票难求”,烤活鱼“一座难求”,酒店民宿“一房难求”。
这三个“难求”,也展示出了宣恩留住人的关键:不仅是风景,更是城市特有的“玩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