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结束的第二天,18岁的楚瑜走进了一家私立整形医院。她穿着灰白色手术服,躺在手术台上,麻药的针头扎进眼皮时,她痛得浑身发抖,每只眼睛各打3针,一共6针。
“当时痛得我在床上都崩溃了。”她回忆道。她割的是开扇形双眼皮,这是她念叨了好几年的事。
楚瑜天生内双,远看几乎像单眼皮。从初中开始,她就对自己的眼睛不满意。每次拍照,朋友都会让她把眼睛睁大点,“但其实我的眼睛已经睁到最大了”。家里人偶尔也会说她“眼睛小”,不像妈妈那样有双大眼睛。这些话像针一样藏在心底,她反复翻看照片,发现自己的眼睛笑起来只有一条缝,“不像别人那样有精神”。
高三最后一个月,楚瑜的学习节奏有些松懈,为了“哄自己念书”,她用“暑假整形”作为激励自己的方式。那时候,家里人每天都会来学校送饭,吃饭时,她便和父母聊起自己的计划,“高考一结束就先把双眼皮割了”。起初父母很抵触:“还没高考呢,你就想着整容?”但在她一次次坚持下,家人的态度慢慢松动。
楚瑜提前在网上刷了几百条整形攻略,看了几千张整形博主晒出的前后对比图,也对着镜子比画了上万次。所以等到手术那天,咨询医生几句话就说服了她,“她说她的双眼皮也是我的主刀医生做的,给我看了前后对比图,做得还挺好”,楚瑜心动了,一旁陪同的母亲也同意当场手术。
一个小时后,楚瑜从手术室走出来,一条黑色的线贯穿眼皮,伤口还在微微渗血。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手术,她也成了最早一批完成整形的高考毕业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其中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年均支出达2.8万元,远高于“80后”群体。
谁在重塑他们对“美”的定义?谁又重塑了他们?
执 念
楚瑜自认为遗传了爸妈所有的缺点。爸爸是单眼皮,还有些龅牙,妈妈则是下颌前突的“地包天”。到她这里,就成了单眼皮、龅牙加地包天的组合。虽然从小被同学调侃,但她的“超绝钝感力”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她。
楚瑜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手就容易干裂起皮,加上没有涂护手霜的习惯,双手看起来“很粗糙”。再配上那口突出的牙,同学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僵尸”。她那时候并不觉得受伤,反而觉得“确实挺像的”,还笑着回应“那我来咬你们啦”,边说边追着其他孩子跑。对她来说,那只是游戏的一部分,不算冒犯。反倒是妈妈看不下去,小学四年级就带她去医院矫正了牙齿。
真正开始介意外貌,是上初中以后。她所在的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长期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为了方便联系,爸妈给她配了一部手机。手机每周一上交,周五放学后才能拿回来。到了周末,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刷短视频。她尤其爱刷美女视频,视频里的女孩皮肤白净,妆容精致,眼睛又大又有神。看得多了,楚瑜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屏幕里的人差得有点远,不仅眼睛小,脸也大。
那段时间,她尝试过各种办法瘦脸,比如,照着网上的瘦脸操每天对着镜子“刮腮”“提颧”“顶舌”,坚持练了一个月,看不出变化,也就放弃了。后来又看到有女明星通过削颧骨让脸型变立体,她也想将来试试,但听说那个手术疼起来是割双眼皮的一百倍,她立马打消了念头,“算了,脸也没那么大”。
整个初中三年,楚瑜都在跟自己的脸过不去。那种不满意又无能为力的感觉像一根绳子,一直勒着她,只能靠自我安慰缓解,“以后割个双眼皮就行了,现在别想太多”。
她的容貌焦虑,不是源于某句话或某件事,而是被社交媒体一点点渗进了生活的缝隙,最终成为认知的一部分。
她尤其爱刷美女视频,视频里的女孩皮肤白净,妆容精致,眼睛又大又有神。看得多了,楚瑜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屏幕里的人差得有点远。
叶子的经历则更加缓慢、内敛。她从小被家人说“眼睛小”,戴上眼镜后更不明显。高中时期,她的成绩从班级前五下滑到中上游,学习压力大,外貌就成了她为数不多还能掌控的部分。
她注意到,班上“好看的女生”几乎都有双大眼睛。叶子暗暗羡慕,也悄悄买了眼皮贴,想让自己眼睛看起来更大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