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叠加,北约和G7眩晕
作者 谢奕秋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6月16日,七国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举行,成员国领导人出席合影环节

“它可能是一个结果,但不是我们的明确或正式目标。”开战六天、发现伊朗军民仍在顽强抵抗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6月19日澄清道,伊朗领导层的垮台不是以方目标。

在这番表态的两天前,德国总理默茨还于七国集团(G7)峰会上感慨:“以色列军队和以色列领导层有勇气做这件事(袭击伊朗核设施、核科学家和将领),让我对他们抱以极大的敬意。”他甚至直言“这是以色列为我们所有人在干的脏活儿。我们也受到了那个政权的影响”。

战场的变奏令人眩晕。以色列在开战头四天的超预期表现,也让特朗普提前离开G7会场,回到白宫开紧急会议,批准了美国对伊动武的计划。G7中东声明相应删减了“保持克制”“外交解决”等措辞,体现了美方主导。在释放虚虚实实的信号之后,6月21日,美国最终完成了对伊朗主要核设施的轰炸任务。

3天后,完成“以伊停火”调解的特朗普,还出席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两年前,北约已拟定对俄作战计划。但特朗普二次上台后,极力阻止北约与俄关系恶化。这个早就被马克龙嘲笑为“脑死亡”的组织,现在似乎是半身不遂的状态;挺乌积极的几个欧洲国家,只能筹组“援乌志愿联盟”来讨论派兵计划。本届北约峰会仍邀请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预备通过新的北约最低军费支出目标,大幅增加国防投资。

俄乌、以伊战争和全球贸易战,三场危机交织进西方大国的外交场,产生了微妙的相互影响。

G7,奇幻与落寞

论成立时间,以色列是1948年,北约要晚一年,G7更是近50年前才诞生。但论血气方刚和骁勇善战,以色列近一年的众多“绝杀”表现,胜过北约和G7。

七国集团前身,由法国、美国、英国、西德、日本和意大利六国组成,称为G6;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正式形成G7;1998年,俄罗斯加入后形成G8。

特朗普在今年6月15日的G7峰会开幕式上表示:“G7曾经是G8,奥巴马和一位叫特鲁多的人不想让俄罗斯加入。我要说这是一个错误,因为我认为,如果俄罗斯留在集团内,现在就不会有战争。”

俄罗斯2014年吞并了克里米亚,G8随后将俄除名,至今已有11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曾提出让俄回归的建议,但那时俄还没出兵乌东。特朗普现在翻旧账,让其他G7成员国有些讶异。更让它们有点尴尬的是,这次在加拿大西部举行的G7峰会为期三天,可特朗普第二天就回国了。

东方卫视驻白宫记者张经义感叹道:“越来越奇幻!我2010年到加拿大报的还是G8峰会,然后2018年,在加拿大报了毫无共识的G7峰会,而今年,2025年峰会的最后一天,我报的竟然是G6峰会!这数字是在倒计时吗?”

不仅记者感到奇幻,特朗普提前回国,也让场外的一众国家代表感到失落。

稍晚参加G7“场外会”的泽连斯基和李在明,均未能与特朗普见面。特朗普拒绝支持对俄石油价格上限降至45美元/桶,搁置援乌武器计划,令泽连斯基倍感沮丧。韩国总统李在明的首次外交亮相,未能加强韩美关系,也错过了关税谈判的时机,甚至闹出了英国首相不认识李在明的笑话。

峰会头两天,日本首相石破茂会晤了特朗普,却未能达成贸易协议,仅以“继续对话”的承诺告终。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