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周乾
2025 年6 月中旬,北京暴雨如注。
雨幕之中,故宫前朝三大殿的1142 尊石雕龙头开始运转,集体向外喷出水柱,出现“千龙吐水”的景象,视频被传至网络,迅速走红。有网友称之为“神迹”,在评论区赛博许愿“接好运”。
这一场景,和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10 年前遇到的一幕,遥相呼应。
那是2015 年5 月的一个上午,周乾在太和门南内金水桥的区域,正好注意到一个导游一手举着小旗,一手指着太和门上的神兽,兴高采烈地问游客:“你们知道这些神兽是怎么来的吗?”
听到这话,周乾很感兴趣,尽管自己略有研究,但仍想听听这名导游的解答。他于是赶紧将自行车放到附近的车棚里,跟入了游客队伍。只听导游说道:很久很久以前,一群神仙在天上做游戏,后来他们累了,就落在了屋顶上,变成了神兽。
本着求知的目的来听讲解,却听到这番荒诞不经的传说,周乾心里五味杂陈。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的学者,他知道,在古代建筑科学的视角里,太和门屋顶神兽的真正科学解释,来自古代工匠对屋脊的巧妙设计。
所谓屋脊,就是屋顶两面坡的交线,比如前后坡的交线称“正脊”,前坡与侧面坡的交线叫“斜脊”。从古建筑营造技艺角度来说,屋脊部位所需的泥巴比较厚,而斜脊因为坡度的原因,瓦放上去很容易下滑。为了防止瓦片下滑,聪明的古代工匠还需用钉子将瓦固定在脊上。而钉帽暴露于外,时间一长,容易生锈。于是,他们便在钉子上安放了泥质的防护“套”,且造型多为动物。自唐宋以降,中国的古建筑等级化趋于明显,屋脊上神兽的数量,也成为衡量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筑等级越高,屋脊上的神兽数量越多。
实用之源,等级之象,兼装饰意义,故宫的屋脊神兽,实际上是智慧和历史的化身,比起“神仙嬉戏”说法,更符合其缘起本质,且更科学合理。
2025 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 周年,周乾新著《故宫里的神兽》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他从一个故宫学者的视角,深入解读故宫里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神兽”。
在书里,周乾详细地阐述了他所了解的53 种神兽,力图为公众答疑解惑。譬如宫里的铜狮子为什么都爱“烫头”?一身黑羽毛的乌鸦,是“鬼魅”还是满族统治者的“祥瑞”?龙生九子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属于故宫的龙九子又分别位于何处?自数年前出版《太和殿》《故宫建筑细探》起,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学者,周乾一直试图在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之间,架起一座平衡的桥梁。
文化传播亦如古建修缮,失准即失真。从2003 年“进宫”至今,周乾已经和故宫结缘了22 年。从一个懵懂学生到高级工程师,再到研究馆员,每个春夏秋冬,他面临的问题并不只是修缮好某个建筑部位,也不局限于做好抗震防火研究,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任务:讲好故宫故事。
宫檐下的真相
周乾发现,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学者,和在其他地方做学术研究,天然是有些不同的。因为故宫是一座中华历史文化的大宝藏,令人不由得痴迷其中。

2024 年7 月,周乾接待了一位力学领域的院士。对方热衷于问的却不是力学问题,而是饶有兴致地在故宫里探索:“太和殿在历史上,有哪些作用?”“皇帝从哪儿上朝,在哪儿睡觉?”事实上,这一年,故宫接待了1700 多万公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有着相似的疑问。
自唐宋以降,中国的古建筑等级化趋于明显,屋脊上神兽的数量,也成为衡量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筑等级越高,屋脊上的神兽数量越多。
而周乾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故宫的数十载光阴里,他不断地为自己的知识库扩容。每当遇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会埋进书海里好一阵子。
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某天,有一位游客朋友看到我,说周老师请问您:这个宫殿在历史上是干吗的?屋顶上的神兽叫什么?我总不能回答,‘不好意思,我是研究力学的,这些知识我不清楚’。这样的回答,实际是很不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