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河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发表于 2025年7月

如果选一条河流来解读新疆,塔里木河无疑是最适合的。

在中国西北的浩瀚疆域中,如果说天山是撑起新疆的脊梁,那么塔里木河就是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血脉。百川归海,是亿万年来大多数河流遵循的自然法则,但任性的塔里木河不同。这条河流像一条倔强的生命之藤,在沙漠与戈壁的夹缝中蜿蜒前行,串联起雪山、绿洲、胡杨林和千年文明,最终,消失在茫茫戈壁……

坐落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内陆河,达到2500千米,流域覆盖新疆南部大部分地区。它的水源并非来自丰沛的降雨,而是依赖遥远的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川融水。140余条水流从群山诞生后,很快就撞上了极端干旱的戈壁与沙漠,有的蒸发了,有的依靠巨大的水量和智慧,在千万年的时间里不休止地与沙漠博弈抗衡……最终,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突出重围,在阿拉尔市汇合,形成了塔里木河的干流,最后流入到台特玛湖。

在2000年前,塔里木河的终点并非今天的台特玛湖,而是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当时,这条大河与车尔臣河、孔雀河等共同注入罗布泊湖盆,形成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的巨湖,孕育了水草丰茂的土地。楼兰、尼雅、龟兹等古国依水而建,创造了辉煌的西域文明。佛教石窟、古城遗址、千年胡杨,全都在诉说这条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都曾沿着塔里木河前行。即便在今天,沙雅、库车、尉犁、库尔勒等城市依然是塔里木河哺育的现代绿洲。这里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世代依赖河水灌溉农田、放牧牲畜,形成了独特的绿洲文化。塔里木河灌溉了新疆三分之一的土地,养育了新疆近一半的人口,是新疆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在塔里木河创造的生命绿洲中,胡杨林最值得称道。胡杨依水而生,水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它们顺着塔里木河,把根系深扎在地下,牢牢抓住沙土,遏制沙漠的扩张。厚实坚硬的树体分布在塔里木河两岸,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它们是新疆的传说,也是塔里木河创造的奇迹。

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规模农业开发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塔里木河下游曾一度断流,台特玛湖干涸,胡杨林大面积死亡。卫星影像显示,沙漠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吞噬着曾经的绿洲。直到2000年,国家启动生态输水工程,这条垂死的河流才重获新生。如今,台特玛湖重现碧波,胡杨林逐渐恢复生机,沙漠边缘的绿洲再现活力。

水创造绿洲,绿洲滋养人类,人类孕育文明。诞于雪山,没于沙漠,塔里木河一边与恶劣的环境博弈,一边滋养着一方水土。从亘古荒原到生态屏障,从荒漠绿洲到经济动脉,从文化摇篮到生命奇迹,塔里木河用千年的流淌,诠释着新疆的前世今生。新疆不能没有塔里木河,正如身体不能没有血液。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