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蜿蜒流淌的塔里木河滋养了一片片绿洲,正是这些绿洲,为人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家园。在古代,它们是楼兰、龟兹、精绝、姑墨、于阗等煊赫一时的西域36国中的大国,它们前后串联,便是丝绸之路,来来往往的人们在此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作为西渡使者的生命之水,塔里木河见证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最早的碰撞与交流。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曾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世界文化的钥匙遗失在了这里,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
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先秦典籍《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述:“敦薨之水西流注入泑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所谓“泑泽”,就是闻名遐迩的罗布泊。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河流汇集于此,使之成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泊。历史上,罗布泊最大流域面积曾达到1万平方千米。广阔的水域滋养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绿洲,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世界瞩目的楼兰古国就诞生于此。
公元前176年建国的楼兰古国,坐落在罗布泊西北角,东通敦煌,西北连接焉耆、尉犁,西南则与若羌、且末相通,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此处分路而行。楼兰不仅是商业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多方面交流的中心。繁荣的经济带给楼兰人富足的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是浸润无声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一时间,楼兰成为西域的乐土。




然而好景不长,4世纪后,这个盛极一时的王国忽然销声匿迹。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在《佛国记》中记录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关于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学术界提出过多种假设,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恶化、战争、瘟疫等等,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撑。后来,楼兰的存在逐渐变得扑朔迷离,人们甚至对史料中的记载产生了怀疑。直到1900年,当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罗布泊之后,这个西域古国才重返世人的目光。
当时,斯文·赫定带领的探险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目标是寻找罗布泊的准确位置。探险队沿着孔雀河下游行进,在沙漠中偶然发现有个地方分布着破败的土屋和城墙。第二年,斯文·赫定带队重返此地,发掘出钱币、丝织品、陶器等大量文物,以及大批的汉文、佉卢文木简和文书。斯文·赫定称:此地为“东方的庞贝城”。这个发现一经宣布,立刻震惊全世界。紧接着,许多国家的考古队、地质学家纷至沓来。学者们发现:流沙覆盖的木简和残纸上,都出现了此地的中文名,也就是《汉书·西域传》中所描述的楼兰。此后,在整个漫长的20世纪,探索楼兰文明就成了学界的热点。
如今想要了解这个传奇的古国,可以从散落在楼兰古城的众多遗迹中去寻找线索。


楼兰古城是楼兰古国的都城,古城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土垠遗址。土垠地处古孔雀河道旁,曾是西汉王朝最西边的水陆重镇,现在这里却是一片茫茫荒漠,只有一些残留的木桩在风中孤独地矗立。据历史资料显示,汉代的土垠是进入楼兰古城前的最后一道关口,这里水网密布,航运繁忙。西汉时期,进出楼兰的交通线有4条,土垠线是唯一的水路。驻守的军队除去仓储,主要的日常工作是迎送往来使者、官吏,为他们提供食宿、车马。作为罗布泊的港口和楼兰古城的门户,土垠见证了楼兰古城的繁荣和凋落。
另一处不容忽视的遗址是楼兰古墓群,位于罗布泊西北岸的雅丹群中,包括铁板河墓葬、小河墓地、营盘墓葬等多处遗迹,分布面积约250平方千米,墓葬达500余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