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河著名的“几字弯”顶端、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坐落着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托克托。这里,不仅是内蒙古高原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发祥地,更是中国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碰撞的活态见证。
阴山脚下第一城山河锁钥,军事要冲
“托克托”之名源于蒙古语“脱脱”。明嘉靖年间,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的义子脱脱(本名萨尔马尼,也称恰台吉)驻牧于此,城池遂得名“脱脱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设托克托厅,后改县,名称沿用至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托克托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的北岸,地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金三角”腹地,堪称天造地设的军事要塞。平均海拔达1500米~2000米的陡峭山群,曾经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
黄河自西向东奔流到此,以37.5公里的弧线,划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壕沟。当阴山、黄河与长城在此交汇,这里便成为控扼四方的枢纽:向北,穿越阴山可抵漠北;向南,直下中原;向东,连接幽燕;向西,通达河套。如此战略要地,早在战国时期便被赵武灵王慧眼识中,纳入版图。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为加强北方防御,赵武灵王下令在阴山长城沿线修建云中城,托克托便由此以“云中”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关于筑城选址,民间流传着一个“紫云现瑞”的传说。相传赵武灵王最初选择黄河西岸筑城,可是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上筑城并非易事,往往城墙刚筑起一部分就崩塌了,最后只得另觅城址。有一天,他来到黄河东北处驻马远眺,只见阴山似屏,黄河如带,忽然一团紫云自黄河升起,与山间白雾交织成彩云,一群天鹅翱翔云中,群鸟下方光芒耀眼,大有祥瑞之象。赵武灵王将此视为吉兆,在此筑城,并命名“云中”。
这一传说虽被后世史家视为附会,却为这座古城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它不仅是赵国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塞,更成为内蒙古高原上首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被誉为“蒙古第一城”。
云中郡故城遗址位于今托克托县古城镇,城墙呈不规则多边形,好似星象排列,由夯土筑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存墙基宽达15米,残高1米~5米,夯层厚8厘米~12厘米,断面中战国陶片与南北朝遗物层层相叠。城内出土的战国刀币、汉代“云中丞印”铜印、北魏鎏金佛像等文物,串联起千年文明脉络。最令人称奇的是2015年出土的战国青铜戈,铭文载“十七年,相邦春平侯监造”,与《史记》中春平侯主政赵国的记载吻合,而戈柄上的云纹图案更与赵武灵王传说中的“紫云”图腾呼应,为传说添上了真实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