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碧玉“海晏河清”烛台
作者 雷晓洁
发表于 2025年7月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玉是山川赋予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的灵性,所以将玉制成各种器物,而烛台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玉烛台,设计风格和制作工艺各有不同,清代的玉烛台造型多样,制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清碧玉“海晏河清”烛台,就是其中的精品。

“海晏河清”通高22厘米,底盘直径13厘米,以整件碧玉碾琢、雕刻而成,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三层圆形蜡扦承盘,盘缘雕刻海浪纹、连珠纹,盘中的蜡扦,下粗上尖,形如针锥,用于插放固定蜡烛;中部是一只站立的大雁造型,几乎占据整件器物的二分之一,大雁头顶承盘,嘴衔宝珠,挺胸收腹,神态安详,粗壮的双足踏在玄武之上,圆睁的双目炯炯有神,羽翼丰满,作展翅欲飞状;下部为盘式底座,如意形三足,内有玄武浮雕,昂首作爬行状,形象逼真,动态十足;底座外壁浮雕为莲瓣纹饰,内壁刻有海水纹,仿佛波涛汹涌,与“海晏河清”的主题极为契合。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