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塔,塔塔塔!
作者 刘东
发表于 2025年7月

古塔,是中华文化的时光印记。它们矗立千年,凝结了历史的智慧,承载了信仰的力量,见证了文明的交汇。作为中式建筑美学的巅峰造诣,古塔不仅是建筑物,更是文化的象征、历史的见证者、艺术的灵感源泉。本期《摄影之友》以“古塔”为主题,试图通过影像、声音与文字的交融,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塔世界的多维之门。

中国历史上累计建造的古塔数量超过十万座,而今仅存约 2%-3%。这些幸存的古塔,分布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从汉代到清代,跨越千年的时光。它们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我们选择聚焦古塔,不仅是为了追溯它们的历史,更希望通过摄影、音乐和文字的跨媒介表达,探讨古塔在当代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多维视角,重塑古塔之美

在本期专辑中,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从摄影、音乐、建筑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古塔。

摄影师以镜头捕捉古塔的空间美感与历史痕迹。无论是敦煌研究院的孙志军老师考察新疆莫尔佛塔的田野记录,还是袁蓉荪老师从文化融合的关注出发,谈古塔与民间信仰、文化的关系。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古塔的外在形态,更展现了古塔与自然、人文的深刻关联。自由摄影师林舒则从静物和场景美学的角度出发,在拍摄古塔的过程中反思摄影的本质。陈见非、陈雨星等跨界创作者,则用影像和档案的方式重构古塔的文化记忆,赋予这些古老建筑新的叙事。

音乐家们则将古塔与声音连接起来,通过演奏传统乐器、采集环境声音,探索建筑空间与声音共鸣的关系。从北京燃灯塔下的呼麦,到白塔寺的钟声,他们用音乐激活了古塔的空间感知,让这些静默的建筑在声音中“复活”。

学者们则以文字为媒介,为我们梳理了古塔的建筑逻辑与文化系统。王南老师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古塔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在当代的文化表达。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解读,我们希望呈现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古塔世界。

年轻视角,打开古塔的当代表达

如果说古塔是历史的遗存,那么年轻人则是未来的创造者。在本期特别策划中,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年轻摄影师和摄影专业学生,用他们的镜头与文字,表达对古塔的全新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古塔宏伟结构的敬畏,也有对其细节之美的挖掘;有对古塔本身的关注,也有对其周边生活场景的捕捉。

与前辈摄影师不同,年轻人看古塔的视角更加多元化,更加贴近当代语境。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框架,而是尝试用新的语言、新的媒介打开古塔的当代表达。例如,一些摄影师通过短视频记录古塔周围的日常声音,另一些摄影师则结合个人经历,探讨“我与古塔的距离感”。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让古塔更贴近年轻一代,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建筑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可能。

“塔,塔塔,塔塔塔!”不仅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象征,我们希望通过影像、音乐与文字的结合,让古塔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