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部iPhone拍出《28年后》

比起原作的miniDV小画幅、4:3画面和粗粝纪实风格,《28年后》是一部“新瓶装老魂”的作品。它既保留了丹尼·博伊尔一贯的神经质快节奏和低技术感美学,又在技术层面借助手机摄影、无人机、多机位、特殊传感器等手段,完成了一场充满速度感、沉浸感与暴力张力的影像实验。尤其是博伊尔与其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托用多达20部iPhone同步拍摄的方式,更让这部电影成为一场摄影科技与创作美学的完美对撞。
技术在变,风格不变
2002年的《惊变28天》,博伊尔用的是消费级miniDV摄影机。彼时的选择并非出于技术炫技,而是出于一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他希望影片看起来就像“21世纪初的人们在末世中拍下的素材”,粗糙、混乱、焦躁——就像灾难本身。
到了《28年后》,虽然技术手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博伊尔仍坚持将“现实感”作为核心,这次他选择了iPhone——一种当下人人都拥有的影像工具。
“你可以看到感染者在画面中任何地方出现……你必须不断地扫视寻找他们。”博伊尔说。为了更好地呈现这种危机四伏、速度失控的世界,他选择了超宽银幕比例的2.76:1画幅,并搭建了一系列独特的拍摄装置。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