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往往也喜欢造物主在大地上的挥毫泼墨。闲暇之余,我总想从城市中抽离,奔向诗和远方,用山川“洗”眼,用风月“濯”足。
奈何囊中羞涩,交通费、住宿费、门票费堆叠成危乎高哉的蜀道,若是攻略里加上购物,钱包会直打哆嗦。此外,我没车、没驾照,凡是远离城市的景点,只能望而却步。在多方约束下,这一年,我仅有一次旅行。
我取出攒了半年的稿费,想将写作这株绽放在职场之外的蒲公英的种子撒向理想中的诗和远方。这该多有仪式感!因此,这次旅行就像戈壁滩上的绿洲,让我每次回眸都眼前一亮。那亮光里,最熠熠生辉的,当属一场写作架起的缘分。在它的桥下,桃花潭水流淌了千年。
在各平台搜攻略时,我认识了温锋。他经常“晒”发表了的文章,诸多报刊有其“打卡”记录。他可是个天赋型选手,高中时就发表了文章。而我直到上大学才发表了处女作,真是相形见绌。
温锋的网名叫作“恩施【公园里丰柳】民宿”,他经营着一家名为“丰柳”的民宿(“公园里”是小区名字)。浏览了当地的景点排行榜后,我颇为心动,便发了好友申请,自来熟地询问温锋旅游路线。他不以为意,发来两张自己做的区位图,以民宿为中心,标注出各景点的方位和距离。这成了我规划路线的重要依据。
让我颇感歉意的是,当时我正在出差,信号不好,难以及时回复消息,但温锋还是有问必答。换位思考,我大概率不会对一个回消息极为拖沓的陌生人这么热情。
事实上,那里并非我旅行的最佳选项。若在往常,至多是备选,但这次,它多了一丝亲切的竞争力。在我心中,开民宿的文学爱好者是最懂风景的人,“诗意栖居”这个词刻印在其生活习惯、性格谈吐里,让他们如流云、如清风、如修竹。我在美团的评论区里看到,在小长假时,温锋带着客人在城里逛了一圈。一个通晓文化且精于表达的写作者兼职导游,对游客来说是一件幸事。
更何况,温锋的民宿定价不高。我一番精打细算后,放弃了原定的酒店,省下的钱能多打卡一个景点,所以果断下单了。
民宿的房间是智能锁。入住时,我不知道密码,就打电话给温锋。他干脆给我免费升级了房型,换成了更宽敞、通透的房间。可惜,他回乡下老家了,我无缘得见。他说,客厅的桌上有一摞书,是他写的,书名叫《警营随笔》,可以送我一本。
原来,温锋是位民警,民宿是其母亲开的。老人进城后,闲不下来,但不会用手机,他便帮忙做网上营销。
读了一会儿后,我想在网上搜温锋的近作,却看到了一些报道:他曾拾到一个手包,主动联系失主反而被当成诈骗人员,顶着误会再次与失主联系,才顺利核实情况,并亲自送还。他也曾和同事一点点地翻看监控,近五个小时后才锁定游客丢失的手机,连夜驱车追回。事情解决时,已是凌晨三点……作为游客的我,顿生好感。细想,一座城市的形象,不正是由这些基层工作者拼图般拼成的吗?
再联想民宿的“丰柳”二字,前者取自“国富民丰”;后者取自“折柳赠别”,寓意“留”。多漂亮的名字,这一定是写作经验带来的灵光一现!
近来,温锋动笔不多,且以诗歌为主,大概是繁忙的工作挤占了太多精力。我也是如此。但我们一直在写,我们也一直在路上,并在路上相遇——连这次没有见面的遗憾,我都想以文记之。就像贾岛写下《寻隐者不遇》,就像倪瓒写下《寻友人不遇》。因为写作,得失悲喜皆有意趣。
我把《警营随笔》放在案头,和一堆工程专业书放在一起。明年,我还想再去一次,去看那些还没有看完的风景,也去酒里交换一杯文字背后的山川与风月。
远方总是很远,但文字总是很近。见识世界的美妙,认识更加美好的人,是写作能为我实现的最美好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