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响钟式的生活方式
作者 侍小轩
发表于 2025年7月

在《莫斯科绅士》这本小说里,罗斯托夫伯爵的父亲有一个很特别的钟,它不同于一般的钟,而只在中午12点和午夜12点各响一次,因此也叫作“双响钟”。

两声钟响各有各的寓意。中午12点的钟声代表“总结”,在伯爵的父亲看来,如果在早上6点前醒来后便开始专心致志地工作,那么在中午12点之前,他就能把一天的工作基本做完。当中午12点的钟声响起时,人们便会因为充实地度过了一上午而感到自豪。在这之后的下午,便应该像忘了时间一般,任由自己去做一些不受时间限制的事情,不带一丝愧疚地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自由。

那第二响呢?伯爵的父亲说,如果一个人充实而又自由地度过了一整天,在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之前,他早就应该睡着了,根本听不到钟声。反而是那些因拖延而难以入眠的人们,才会听到这警示般的钟声。这是钟在询问你:是不是把白天的时间都浪费了,到深夜才想起来有事情还没有做?

这样既督促人们高效地完成当日任务,又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来放松和思考的“双响钟的生活方式”,固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每天都能听到午夜12点的钟响,饱受“拖延症”的煎熬。

小时候,我总是习惯将寒暑假作业拖到最后几天来做,常常一边怀着愧疚之心,一边切着橡皮擦玩。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焦虑紧绷的假期。工作后,这个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只不过从切橡皮擦变成了刷手机。每到午夜,我又辗转反侧,为自己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而深深自责,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我试着询问周围的人,才发现这其实是个常见的情绪问题,而造成这种拖延症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我们过于害怕失败。拖延症患者大多对工作有着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所有的事情都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最好,在行动前就设定一个难以企及的结果预期。任务太多太重,目标太远太高,拖延成了获得喘息的唯一方式。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跳出“拖延症的陷阱”呢?根据《战胜拖拉》中的观点,想要摆脱拖延症,首先要允许自己“先完成,再完美”。不妨让自己先轻松地做,不设预期,完成后再完善,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到最好。就这样,先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完成,就一定会产生成就感,这份成就感会引领着你把这份工作完成得越来越好。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叫“五分钟自由选择法”。如果对手头上的工作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我们可以先想一下做这件事情的第一步是什么,然后告诉自己,“我只开始做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可以选择随时停下”,这样就大幅降低了任务初期的困难度。例如,如果在拖延一些学习和工作的计划,那不妨对自己说“我就打开文档写两行字,如果不想写就不写了”。一旦发现自己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我们就会摆脱内疚感,对设定的计划更有积极性。同时,根据心理学中的蔡格尼克效应,一旦我们开启了任务,我们便更可能完成它,因为人类天生就想要有始有终。

现代的生活节奏与以往大不相同,像伯爵的父亲那样,只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完成一天的任务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过于困难,但生活中,我们也要为自己敲响这两声钟声,这里的双响钟声,一声是“正向激励”,一声是“自我警醒”。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