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为什么走向了“毛绒化”
最近,各大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毛绒争霸赛”。苏州博物馆把寒光四射的吴王夫差剑变成一柄胖胖的毛绒宝剑;甘肃省博物馆将当地特色的美味麻辣烫制作成了不同菜品组合的毛绒花束;山西博物院把镇馆之宝“雁鱼铜灯” 等青铜器文物变成了萌萌的羊毛毡玩具……一瞬间,博物馆刮起了一阵“万物皆可成为毛绒玩具”的潮流,这些萌趣又极富创意的文创毛绒玩具迅速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博物馆庄重严肃的刻板印象,让躺在展柜里冷冰冰的文物瞬间有了温度,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仅造型变身还不算完,许多博物馆还推出了“过家家式”的情境互动购物体验模式,店员和顾客需要共同参与一场特殊的角色扮演游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店里,店员每天都要扮作麻辣烫店的店主,为顾客耐心“煮制”麻辣烫,并询问:“这位顾客,来点儿什么菜?微辣还是中辣?我们用的是地道的甘谷辣椒面。”“我要一个年糕、一个香菇、一个西蓝花。”在顾客点完想要的“菜品”后,店员就会熟练地拿起对应的毛绒玩具开始进行无实物表演:先把各式各样的菜品装进一个毛绒碗里,然后盖上盖子,根据顾客的口味喜好开“大火”或“小火”进行“烹饪”。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