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几何人生(下)
作者 丘成桐
发表于 2025年7月

人生的经历,不可能都是顺境,科研也是如此。没有经过逆境而得到的成果,一般来说,深度总是不够。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描述一个大家族的荣华富贵。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11岁,涉世不深,对书中这些男女的行为甚为不解。父亲又要求我背诵其中的诗词。初时觉得辛苦,但是在父亲去世后,我心情波动很大,也开始了解人情冷暖,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能否继续读书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除了家庭经济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外,我还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以前父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方向,我一直跟随他的步伐,深信不疑。但是他不在了,我必须自己作决定。在极度哀伤的心情下,我决定继承父亲的遗志,这辈子必须要做出一番不朽的事业,因此必须继续我的学业。

为了能够按时交学费,我必须承受别人的白眼。在这个时候,我终于体会到孟子说的“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

我在高一时,对历史特别感兴趣,阅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开始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也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在书中的最后一页,吕先生引用了梁启超翻译的英国拜伦的诗篇,该诗是拜伦在希腊看到波斯古墓而吟咏的作品,中间有句说:“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这首诗一直在鼓励我向上。

我决定要在学问上出人头地。我可以望尽天涯路,但是我必须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替学生补习数学,争取给家庭一点儿补助。我走遍了香港岛、九龙各地,上门教授学生,我的第一个学生只比我低一年级。收入很微薄,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去做,有时要走相当长的山路。为了争取时间读书,我一路上拿着书本看,有时候也思考数学问题。

当时我读遍了能找到的数学书籍,有些书籍是从吃饭钱中省下买的旧书。这些书并不连贯,要看运气,都是从内地运出来的,有些是中学用书,有些则是大学用书。这样念着,虽然不求甚解,但努力用功,还是有不少裨益。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