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拱之:她在每一个黑夜热爱星辰
作者 谢胜瑜
发表于 2025年7月

危拱之,原名危玉辰,1905年生,河南信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加广州起义。中央苏区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党委委员兼俱乐部主任,在刘伯承的支持下,参与创建了红军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文艺团体——红军八一剧团。1932年夏,任中央苏区工农剧社副社长。1934年,被编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干部团随中央红军长征,任总务科科长。在长征途中与叶剑英结婚。1939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1949年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逝世。

桌上放着一本1986年12月出版的小册子《怀念危拱之》。

我捧书细读,30多名革命战友的讲述,恍若一场“危拱之事迹报告会”。故事的主人公,是那么令人扼腕心疼,又是那么令人心潮澎湃:她用缠过的双脚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途,她是中国红色文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她出入枪林弹雨,3次蒙冤被开除党籍而保持初心不变,她是忠于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斗士;她患病卧床20多载,清晨必定要收听新闻广播,午休后爱唱革命歌曲,常常捧读《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革命读物……屹立在书页间的,不只是危拱之1.72米的飒爽英姿,更有革命战士负重前行、百折不挠的精神丰碑!

《怀念危拱之》的书名是康克清题签的,蔡畅作序,序中写道:“中学毕业,她投考武汉黄埔军校女生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征途。”不平凡的一生里,她是危玉辰,她是危拱之,还是林淑英、魏晨……

危玉辰:“我才不相信

什么上帝!”

1905年10月31日,河南信阳县城四级牌楼西街一座建有两排平房的院子里诞生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父亲是个秀才,母亲是个勤俭持家的贤内助。女孩出生时,父母已生下了2个哥哥和2个姐姐。

小小人儿名唤“小玉”,宝贝之心由此可见。小玉在私塾认了些字后,又要上小学了。在武昌城里做过官宦人家塾师的父亲想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句子,给小女儿取了“玉辰”这个学名。玉辰跟父亲很亲近,最爱听他讲孙中山和黄兴革命的故事。有一次,父亲跟玉辰讲起秋瑾殉难的经过,她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握紧拳头,眼神里写满了敬仰。母亲发现,小女儿得了父亲的教化后,脾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叛逆了:她不爱读四书五经,偏偏爱上体操课。为了上好体操课,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居然要扯掉裹脚布,坚持要解放双脚,丝毫不怕有失体统。

玉辰10岁那年,家对面“福音堂”的牧师创办了一所教会小学,母亲就把老四和老五送进了这所小学。教会学校的课本全是根据《圣经》编成的教义,牧师夫妇每天带着学生祷告,求上帝赐福,保佑平安,宽恕罪过。牧师对学生说:“你们要相信上帝,死后才可以上天堂,不然,就会下地狱。”玉辰对此很反感,对牧师说:“我才不相信有上帝存在!”读了一年不到,她就和姐姐相约报考了信阳城里的汝阳道立女子小学。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