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科技养老院
养老院经理克里斯汀·邦斯指给我看她办公室电脑屏幕上的一串名字和房号。她指着一个用橙色标为高亮的名字,说:“我可以看到德里克这周有四个晚上都没睡好,他可能出了什么问题,比如感染。我今天上午会和他的护工谈谈,看是否需要叫医生来。”
邦斯可以通过电脑上的控制面板追踪德里克的夜间活动,这都得感谢房里安装的红外及声学监控。这款名为“艾力护理”的设备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德里克的行为模式,一旦发现异常,例如他频频上厕所或者睡不安稳,就会提醒工作人员。
英国各地的养老院正在逐步引入多种新型人工智能和智能科技系统,这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设备还可以预测和防止跌倒、调节空气质量、检测痴呆症患者是否感到疼痛,甚至监测员工洗手消毒的频率。
比克利高档养老院位于伦敦东南部的布罗姆利区,邦斯负责照管院内73位老人,其中约一半人患有痴呆症。食宿费为每周1650到2128英镑(1英镑约等于9.2元人民币,1650到2128英镑约合人民币1.5万元到2万元)不等,护理服务起价每周250英镑(约合人民币2300元)。2023年接手这份工作之前,邦斯已经在养老护理行业干了30年。她相信,智能科技和人工智能将“真正改善”她多年来目睹的一些难题,比如夜间查房容易反复弄醒老人,老人跌倒后不能及时发现,以及每个护理人员对老人的需求理解不一。
比克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在使用一款名为“疼痛评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这款应用源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药剂学专业教授杰夫·休斯的创意,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摄像头扫描人脸,捕捉微表情的变化,以检测不能说话的老人是否感到疼痛,比如那些患有晚期痴呆症的老人。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养老院里多达4/5的老人会有痛感,却无法充分表达。“痴呆症患者可能会通过一些痛苦的反应或行为来表达疼痛。”比克利养老院痴呆症护理主任艾玛·休厄特说,“我们必须理解触发行为的线索和原因,才能设法控制。”

过去,护理人员惯用一种标准化的纸质检查表来评估疼痛程度,这种检查表名为“阿贝疼痛量表”。它要求护理人员根据一系列可观察的迹象,依据逐级递增的数字分级给患者评分。考量的迹象包括“发出的声音——低语、呻吟、哭泣”“肢体语言的变化——躁动、摇晃、捂着身体某处、退缩”等。但休厄特表示,这种方法非常主观,通常都流于形式。“我可能觉得对方身上很疼,要是换别人来看,或许就会给出不同的评估。”
位于伦敦修道院路的爱德疗养院也在使用“疼痛评估”。这是一家俱乐部式的疗养院,实行会员制,入会费2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8万元),护理服务起价每周3000英镑(约合人民币2.8万元)。总经理伊莎贝拉·克拉茨凯维奇表示,“疼痛评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主观因素作祟,无论使用应用的是哪个员工,评估的标准都一样。
易捷航空前首席执行官雷·韦伯斯特现在也由克拉茨凯维奇照顾。韦伯斯特今年78岁,2021年被查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2023年秋天搬来了养老院。66岁的退休商业顾问布里吉特·皮鲁拉斯–韦伯斯特是他的妻子,两人结婚36年了。她很高兴丈夫能获得高科技护理,“我在家照顾了他四年,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问他哪里不舒服,他是说不出来的。所以,凡是能帮助护理人员理解他需求的东西都非常棒。”
摇摇欲坠的护理系统
尽管几十年来一直承诺要改革,但随着人口健康状况恶化和老龄化,英国的成人社会护理系统已跟不上节节攀升的需求,濒临崩溃。及至2041年,英国65岁以上人口预计将从1200万增至近2000万,其中85岁以上人群的增速最快。相对地,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却停滞在63岁左右,所谓“健康预期寿命”,是指没有慢性健康问题的年龄。目前,英国有近100万人患有痴呆症。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更久的健康和护理支持。
但英国护理质量委员会2024年10月发布的《护理状况报告》显示,养老院的床位供不应求。目前,凡是赖在医院住着不走的患者,近半数都是因为排不上养老院的床位,或者找不到上门护理支持。

而根据护理质量委员会2023年秋季发布的一份独立报告,超半数的养老院现在很难招到员工。代表养老院的英格兰护理组织表示,最新预算案上调了雇主国民保险费和最低工资,养老院越发难以负担人工成本。人手不足影响很大,不仅削弱了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有效护理的能力,还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许多人每天与工作人员的互动只有短短两分钟。
新鲜空气
现年62岁的彼得·欧文–乔治是个养老院开发商,30年来一直为私营公司建造大型养老院,但他却越干越灰心。他说:“我自己都不愿把母亲送入那些养老院,它们是巨大的孤岛。要一次性照管70位老人,很难逐一了解每个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
欧文–乔治在康沃尔郡推出了一系列斯堪的纳维亚风的小型养老院——马尔默养老院,配备大量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第一家计划于2025年9月开业,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候入住了。该养老院有24间卧房,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感染控制,预计每间房每周的收费在1860至2300英镑(约合人民币1.7万到2.1万元)之间。

员工使用的洗手液瓶都配有传感器,如果使用频率不足,会自动提醒管理人员。此外,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智能空调系统,直接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减少病毒在空气中传播。这些空调设备会自动检测空气质量,实时调整过滤级别。养老院的热泵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预测和调度,在电价较低的时段自动运行,实现最佳的温控效果,让房间冬暖夏凉。
监控跌倒
越来越多养老院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传感器监控老人在房间内的活动,马尔默养老院也不例外。欧文–乔治选择的是挪威森西奥技术公司开发的“智能室友”系统。这款隐蔽式红外智能传感器可以监测异常活动,并向工作人员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发送警报——例如,老人起夜比平时频繁,或者长时间卧床不动。它还可以监测老人下床、开门、夜间呼救等动作。每间房的设备安装费约为1100英镑(约合人民币1万元),另需每周7英镑(约合人民币64元)的软件订阅费。
如果老人跌倒,系统会在30秒内向工作人员发出警报,并以动画的形式显示老人跌倒的过程。换言之,老人无需按下呼叫按钮就能快速获得帮助,护理人员也能看到跌倒的原因,不必在房里安装摄像头,避免侵犯老人隐私。

2024年年初,贝德福德郡安普希尔市的里士满庄园养老院开始试用这套系统,结果发现老人跌倒的次数减少了83%。这都得益于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工作人员能收到风险警告——比如老人起床了,从而及时干预;二是系统会分析跌倒的原因,管理人员能据此调整老人的房间布局或护理计划。工作人员还表示,夜间的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因为他们能够重点服务需要帮助的老人,不会打扰其他人。
2023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委托兰开夏郡和坎布里亚郡综合护理委员会试点比利时设计的诺比系统。结果显示,该系统使老人的跌倒次数减少了八成,通常还能让护理人员在两分钟内赶到现场帮助跌倒的老人,而之前的响应时间长达一个小时,改善相当显著。
比克利养老院的监控系统“艾力护理”是英国本土产品,也能检测异常活动,监听老人房内的动静,向工作人员的设备发送警报。我坐在99岁的达芙妮·杜克身边,和她聊天。她家住肯特郡汤布里奇,最近才搬来这里。退休前她是个秘书,现在是位老祖母。她表示自己“没注意到”有什么技术设备,但说在这里住得很安心。“住在这里最好的一点是自己不用做太多事。”她说,“他们把我照顾得非常好。”
虽然比克利养老院为实施监控征得了老人及其家属的同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像杜克一样,根本想不起他们在用这些技术。室内设计师尼娜·坎贝尔设计的装潢和采用的毛绒软体家具,让卧房看着更像乡村别墅酒店,而非超现代的太空空间。床上方的圆形小型监控器平时没有半点活动迹象,唯有在工作人员使用门边的读卡器激活时,才会闪一闪绿光。
87岁的詹姆斯患有帕金森病,经常跌倒。比克利养老院的家庭护理主管汤姆·肯尼菲克–克拉克表示,这套系统对像詹姆斯这样的老人特别有用。“以前,我们只有发现他躺在地板上,才知道他跌倒了。”肯尼菲克–克拉克解释道,“现在他一起床,护理团队就会收到警告,谁离得近就可以迅速赶去帮他。他还是会跌倒,但次数少了很多,从而也避免了受重伤。”
睡个好觉
远程监控系统的另一个好处是,能让老人不受打扰地睡个好觉。传统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就得查一次房。这么做不仅可能反复吵醒老人,而且还是会出现疏漏。“如果两小时查一次房,那这两小时之间又该怎么办呢?”邦斯说,“有了远程监控,就不会打扰到任何人了。老人晚上可以安静地休息,睡得更好,身体也更好。”
妻子去世后,90岁的舒艾布·加法尔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于2024年年初搬入了爱德疗养院。老爷子退休前是个工程师,对疗养院采用的技术非常感兴趣。爱德疗养院在卧室里安装了智能声学监控器和摄像头,这些设备可以向工作人员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发送警报。这里还配备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照明系统,可以模拟自然的昼夜节律;若老人起夜,还能自动开灯。
加法尔明确表示,即便有监控,他也觉得“非常自在”——“除了换衣服的时候”。他补充说:“我知道要是出了意外或者遇到困难,立马就会有人赶来,我觉得很安心,何况我已严重失能。”
老人或拥有持久授权书的亲属完全可以选择是否要在房里安装监控。有些短期暂住的老人更愿意保有隐私,从而放弃安装,但如果老人患有痴呆症,家属往往会选择安装,以求安心。加法尔去洗手间时,灯会自动亮起,他对此尤为赞叹:“这些细节很有用,因为我必须抓着助行器,腾不出手去开灯。”

总经理克拉茨凯维奇此前在别的养老院工作了20年,她注意到,遵照昼夜节律的照明带来了很大不同。她说:“痴呆患者在下午和晚上通常会变得焦躁不安,而这种照明系统有助于让他们保持平静。”
“最重要的是,这里不像一个护理机构,更像一个家。”雷·韦伯斯特的妻子布里吉特说,“设备都装得非常隐蔽,你几乎察觉不到,但工作人员却可以精准地提供护理服务。监控也有助于确保工作人员行为得当,保护他免受虐待,这也是一大慰藉。”
充当小白鼠的老人
然而,也有人担心养老院会忽视伦理问题,一味仓促引入技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创新研究员亨利·科林厄姆正在研究技术对痴呆患者的影响。他说:“检验在护理环境中使用某项技术是否符合伦理,有个好办法是问问自己:如果学校采用这项技术,我会作何感想?如果你的小孩参加学校组织的旅行,晚上由机器人负责监管他们,监控他们的活动和生命体征,而不是老师按时去查看,你乐意吗?如果儿科医生依赖一款应用程序来检查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否感到疼痛,你觉得如何?”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老人的生命没有得到平等的重视。无论是将新技术应用于弱势群体,还是把养老院当成试验场,都应该慎之又慎。”他怀疑自动化技术究竟能否准确解读人类的反应。“你确实可以监控面部运动,然后由计算机判定一种情绪。”他说,“但就算是人,要解读另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也很困难,何况是计算机,它根本不理解每个人有多独特。”
科林厄姆还担心,引入更多技术可能导致老人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互动减少。“在我看来,有些科技公司向养老院管理者推销的卖点值得警惕,它们标榜可以节省成本,而这几乎总是会导致裁员。”他说,“护理工作本就不受重视,报酬低廉——技术还可能进一步贬低其价值。”
例如,艾力护理公司估计它的系统为护理人员节省了30%的时间。理想情况下,所有养老院都应该鼓励员工将多出来的时间花在与老人互动上。但在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系统中,人工成本占养老院平均收入的近60%,因此,不是每家养老院都会这么做。
比克利养老院的邦斯则坚持维持高密度的员工配置——护工与老人的比例为1:3,而行业平均水平为1:5到1:7。据她所知,英国确实有护理机构采用新技术,纯粹是为了节省成本。“他们把能裁的员工都裁了……养老院仿如鬼城,老人都在房里枯坐。”
对养老院来说,员工与老人的比例没有法定最低比,也没有随着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更新。护理质量委员会只是规定,“护理机构必须配备足够的员工,他们要有资质、称职、熟练、经验丰富……以满足老人的护理和治疗需求”。而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显示,护理人员纷纷表示,他们“过度劳累、压力很大”。如此,一些养老院的老板必然会想靠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工智能提高了效率,管理者就有了选择:是让员工多陪陪老人,还是裁员降低成本?”科林厄姆说,“既然夜间可以靠技术监护老人,那迟早可以依样画葫芦,白天也依赖技术。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要是出现技术故障了呢?2024年年初,伦敦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医疗机构遭到网络攻击,导致数千人的就诊和手术推迟,足见个中风险。不难看出,一家依赖技术运营的养老院,一旦停电、遭黑客攻击或断网,将会陷入怎样的混乱。
再者,护理行业也存在数字鸿沟。虽然英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和地方政府都试用过好些技术,但通常只有高端私立养老院才有能力大规模使用这些技术,比如比克利这样的豪华养老院。比克利在伦敦西部的富勒姆还有一家分院,名为赫灵翰,那里的房费连带基本护理服务起价每周3350英镑(约合人民币3.1万元)。
科林厄姆认为,人工智能当然有用武之地,比如用来帮助护理人员减轻行政负担,毕竟文书工作相当费时。他说:“这个领域缺乏监管,科技公司可以随意向逐利的养老院所有者推销技术,承诺最终可以取代面对面护理。但当痴呆患者感到痛苦时,握住他们的手才是无可取代的慰藉。”
编辑:要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