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遗产捐赠是对社会最后的贡献
作者 □刘 欣
发表于 2025年7月

| 遗产捐赠的现状 |

在日本,许多逝者的继承人本身年事已高,或由于“亲戚疏远”“未育有子女”等原因,最终导致遗产无人继承。若既无法定继承人,又未留下遗嘱,遗产最终只能归国家所有。无人继承的遗产总额呈逐年增长之势。日本最高法院的资料显示,2013年充入国库的遗产总额为3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到2022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不到十年就翻了一番。随着少子化问题的加剧,预计该金额将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即便存在法定继承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准备将财产捐赠给公益组织。其原因主要有“担心遗产继承者们会因分配财产产生矛盾”“遗产继承税过高,会给继承者带来负担”等。他们忧虑留下财产会进一步激化亲戚间的纷争,而上缴国库又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让财产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倾向于将遗产捐赠给相关组织。

日本遗产捐赠推进机构的代表董事斋藤弘道

按照日本的遗产继承制度,公民遗产一般由法定继承人继承,但也可依个人意愿通过遗嘱、信托等方式将遗产捐赠给组织机构,这就是所谓的“遗赠”。

日本遗产捐赠推进机构的代表董事斋藤弘道表示,捐赠的遗产总金额每年虽有波动,但据日本筹款协会《白皮书》调查,近年来日本年捐赠总额平均约为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然而,与捐赠文化更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日本的遗产捐赠额并不算高。例如,英国的遗产年捐赠总额约为21亿至26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93亿至239亿元),美国的年捐赠总额则在280亿到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16亿至2520亿元)之间。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