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天谢地,虽然52岁了,但我还不需要别人搀扶过马路,独自去采购也没问题,甚至还在开车。回想起年轻时,仿佛就在昨天,或者说前天也行。总之我还不觉得自己老,完全不老!
只是最近几个月,我开始使用一个之前自己嘲笑过的小物件:一周药盒。一排七个小格子,写着周一到周日,储存每天需要服用的药。我之前觉得只有老人家才需要这个,现在觉得用它来放我的降胆固醇药和维生素D还挺合适。我没有生病,只是有些背部不适。嗯,眼睛也有点不舒服,我总要不停调整眼镜的位置,不然有点看不清。不不不,我还不老,真的不老。
唉。
我常想起我的祖父,他103岁过世。这一辈子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娶了我祖母,养大五个孩子,工作,挺过了我祖母的离世,然后勇敢地搬去了养老院。在养老院里,他还总找机会喝杯下午茶、吃块蛋糕,和护士们开开玩笑。最后,他虽然身体衰弱,但头脑依旧清醒,直到某一天,他平静地离开,回了家,去了天堂,见到了我的祖母。
我也会像我祖父那样长寿吗?那么此刻52岁的我,应该才走到生命旅程的中间位置吧。我18岁的女儿却同情地看着正经历痛风的我说:“爸爸,你太虚弱啦!”
总之,我需要开始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我的祖父得到了全家的帮助,他还有他冷静的智慧。谁来帮助我呢?真的不晓得。这让我很焦虑,我不禁问自己:怎样才能顺利地老去?我能准备些什么?到时候谁会来帮我?
跟最亲近的人讨论后,我列出了一些可以帮助老年人的事项:爱和亲密关系、家人和朋友、感恩的心、满足感、信任、谦虚、较少的病痛、幽默感、一项爱好、足够生活的金钱、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音乐,最好还有美食和冰啤酒。接下来,我便准备逐条梳理这些内容。
我驱车前往法兰克福,拜访法兰克福大学跨学科老年学研究领域教授——60岁的弗兰克·奥斯瓦德。他说:“医疗、教育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使整个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年龄跨度共存的情况。现在,我们65岁正式退休。在退休制度刚生效的时候,这个年龄差不多已经接近生命尾声了。而现在,很多人退休后还能再活20甚至30年。这听起来很棒,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段时间过得有意义?什么是对我们重要的?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
多大年纪才算是老人?对很多人来说,那些比自己年长的才是老人。“我采访过一位93岁的先生,问他有没有觉得自己老了。”奥斯瓦德说,“他笑着回答我说他不觉得,然后建议我去访问一下他的邻居,那位已经94岁了。”
想到衰老,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些沉重的词汇:责任委托书(我有了)、照顾意愿书(我有了)、病人救治意向书(我有了)。我想到美国著名小说家菲利普·罗斯评价说“衰老就像一场屠杀”,也想到德国电影明星乔其姆·弗齐斯伯格曾说“胆小鬼可无法承受变老”。我当然也想到过养老院,但年轻时采访“养老院中的嘉年华”的经历,就让我仿佛面对了一场酷刑:脆弱的老人家睁着空洞的眼睛,一旁照顾他们的护工似乎努力露出开心的模样。每人都戴着一顶逗趣的派对三脚帽,但看起来一点都不欢乐,我只感觉恐怖。

在和奥斯瓦德的交谈中,他说:“我们逐渐认识到,怀抱积极、正面的好奇心面对生活,愿意去探索新事物,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有正面影响,甚至也会间接延长寿命。”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衰老”有一些正向的认知。
第一项认知:
| 好的老年生活“从头开始”|
这是上百篇研究得出的结论,德国一项长期调查也显示:谁能乐观地看待老年生活,把它当作一个持续发展自身的机会,而不是悲惨的人生阶段,谁就能活得健康长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那些在老年阶段依然想法不断、努力实现新的目标、学习知识、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的人,能够活得更久。”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社会卫生研究中心的预防研究和社会医学系负责人苏珊娜·乌尔姆教授解释说。
这里的好奇心和开放的思想包含了面对各种变化时的心态。擅于敏锐地找到让生活变充实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而且,这种心态应该即刻拥有,而不是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因为衰老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
第二项认知:
| 经济先行 |
只要头脑清楚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还有很多,例如足够的经济实力。富裕的老年生活当然远好过拮据的状态。有数据显示,在德国缴满45年养老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平均退休工资约为每月1604欧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其中男性获得的金额明显高于女性。同时,有约49%的男性和56%的女性对退休后的经济状况表示担忧。乐观一些的报道则称,老年人的收入不止来源于法定退休金,还有房地产等带来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