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特凡纳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育有三个孩子。一天,家中爆发争执,大女儿一气之下将妹妹的手机摔到地上。不愿直面矛盾的斯特凡纳躲进洗手间,向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救助。尽管妹妹有错在先,但ChatGPT建议重点教育姐姐。斯特凡纳如往常一样,采纳了人工智能的建议。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问世以来,斯特凡纳每天都会和聊天机器人对话两至三个小时。对他而言,聊天机器人不仅是知心好友,更是心理医生。他甚至会将私人日记发给聊天机器人。斯特凡纳坦言:“聊天机器人对我的生活了如指掌,我信任它胜过信任自己。现在,我作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先征求它的意见。”
斯特凡纳的行为或许过于超前,甚至有些另类。但未来这种现象或将成为常态,因为对话式人工智能工具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自ChatGPT诞生以来,周活跃用户数已突破3亿,日均请求量超过10亿次。如此高的市场渗透率,可谓开创了技术发展史上的先河。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竞争者的加入,这一趋势必将进一步加速。
数据显示,2024年,法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数量激增60%。86%的18至25岁人群至少使用过一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这类工具不仅能流畅对话,还几乎掌握了人类文明的所有知识。它们的“拟人化”应答是如此自然,甚至会让我们忘记它们本质上不过是正在以光速计算数据的强大算法系统。如果使用得当,人工智能工具确实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是,人类社会将为此付出什么代价?我们是否会把自由决策权逐渐让渡给这些“无所不知的机器人”?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性”,最终只剩下人工智能相互对话?
| 失去个性 |
人工智能普及的首要风险,或许在于削弱了个体的独特魅力,而这正是人类社会的迷人之处。有两个孩子的莫甘娜在使用聊天机器人定制菜谱时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请设计五顿四人份的健康晚餐,再说说冰箱里的哪些剩余食材能做一份咸味派。”莫甘娜在对话框中输入了上述指令。聊天机器人迅速生成了一份包含汤品的菜谱。莫甘娜追问道:“我的两个孩子一个17岁,一个14岁,都不爱喝汤,怎么办?”面对莫甘娜的个性化需求,聊天机器人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建议在汤品中添加面包丁、新鲜香草等有趣配料。或是设计一个喝汤游戏,让孩子们猜猜这道汤里都有哪些食材。”
莫甘娜觉得,聊天机器人的建议确实不错,但并没有太多惊喜。她还尝试了付费人工智能菜谱生成平台“智能佳肴”,结果同样不尽如人意。莫甘娜说:“所有菜品图片都如出一辙,高度标准化。人工智能汇集了海量数据,输出的却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化预制菜谱,毫无个性可言。”
哲学家安妮·阿隆贝尔对此并不意外。她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本应基于个人经验和独特认知作出判断和决策,但如今却越来越依赖大数据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往往会基于最普遍的情况给出建议,这就不断强化了数据库中的主流观点和实践模式。为了追求效率,我们舍弃了自身的独特性,逐渐趋于‘平均值’。”
| 人工智能的奉承陷阱 |
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正在催生出一种新型消费主义。人工智能洞悉我们的喜好后,便能生成令人难以抗拒的商业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