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两个农历六月(闰六月),暑热似有绵绵不尽之势。在高温天气下,我们要防止“火热邪气”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心脏与火相对应,所以高温天气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问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注意防范,避免生活环境过于炎热,并且及时采取一些养生措施来调控“心火”,以便安全、健康地度过夏季。
● 重新认识“火”
1.中医的“火”与众不同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的“火”并非单纯指自然界中燃烧的火焰,更多是对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生理、病理变化的象征性表达。人体中不能没有火,它是阳气的体现,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脏腑中有火,我们的身体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例如,有心火,心脏才能推动血液循环;有胃火,脾胃才能消化吸收食物,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有肾火,肾脏才能将体内的水分和废物代谢出去。
2.火盛为邪
虽然人体内的火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但它并非越旺越好,要“以平为期”。《黄帝内经·素问》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内平和的火能化生元气,使人充满生机,而太旺的火会消耗、发散元气,导致气衰,火就变为了邪气。人体内的火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出现盛衰的变化,夏季自然界的火气较盛,容易让人体内的火气过旺,引发诸多不适。

3.“上火”有虚实之分
人体内火热太过,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中医称之为“上火”,但这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炎症”。中医认为,各脏腑都可能因火热致病,并且有虚实之分。
以心火为例,实火的症状通常明显和强烈:患者可能情绪容易激动,晚上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差。同时,患者的口腔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牙龈肿痛出血、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口舌干燥(即使喝水也难以缓解),还可能伴有口苦、口臭。患者的小便颜色深黄,尿量减少。虚火的症状相对隐匿和缓和:患者通常有低热的感觉,如手心和脚心自觉发热,体温可能并不高,但会持续存在。患者经常心烦意乱,入睡后容易出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