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饮料,想喝就能喝吗
在马拉松比赛中,选手们频繁饮用电解质饮料,以此对抗长时间奔跑带来的水与能量耗竭;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人因把电解质饮料当水喝,导致电解质紊乱,被送医急救。同一种饮品为何会产生两种极端结果?这背后藏着关于人体电解质平衡的科学密码,也警示我们:电解质饮料并非万能水,喝对是“神器”,喝错有风险。
揭开电解质饮料的“补水密码”
电解质是溶解在体液中的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钠、钾、氯、钙、镁等,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如同看不见的“生命调节器”,维持着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对运动员而言,电解质饮料是赛场上的“能量加速器”。在高强度运动时,人体每小时可流失1—2升汗液,同时会流失大量钠、钾等电解质。研究表明,当体内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肌肉耐力会下降20%—30%,而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能使运动员的疲劳感延迟出现,运动表现提升15%—20%。这也是运动员在中场休息时常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的原因。其不仅能补水,还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避免因电解质失衡引发抽筋等问题。
当我们在高温环境中挥汗如雨,或是因腹泻导致体液流失时,电解质也会随之失衡。这时候,饮用一些电解质饮料就能帮助我们补充缺失的电解质,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这类饮料与人体内环境的电解质浓度相近,能通过调节渗透压,使水分更高效地被肠道吸收,快速抵达缺水的细胞。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祝您健康》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