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险而行,于边界处见自由
作者 玄天
发表于 2025年7月

如今,我们在户外的多种形态下追逐着自由、挑战和探索,不断拓宽自身和运动的边界,但安全与风险始终相伴。本期杂志以“边界感”为切入点,探讨户外安全与事故这一重要的话题。

面对自然中复杂多变的环境,许多户外事故源于对风险的低估与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以及侥幸心理作祟,将自己置身险地。边界感在户外运动中既是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自我的过程,又是不可随意逾越的雷池。我们应如何在挑战极限与坚守边界感之间寻得平衡?答案或许藏在本期《走出格子间,他们用十年登顶日乌且》一文中,攀登者可爱多(王帅)和Ken(何锐强)面对当年游走在边界失衡的挚友,他们如何在同一座雪山之巅挥洒思念的同时,又能理性完成这次攀登。这是可爱多和Ken攀登的第十年,他们已经有了不错的攀登能力,心态和经验也相对成熟。这是检验自己训练成果触摸自我边界的一次实践。

这启示着我们,拓宽边界并非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深刻认知与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需在每一次出发前,客观评估自己的体能、技能与心理素质,制定合理的挑战目标,逐步积累经验,如此才能既满足对挑战的渴望,又守护好自身的安全底线。

边界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安全考量,更是精神层面的道德选择。户外事故发生后,事故报告的撰写与传播又面临着伦理考验。一方面,事故报告是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过于详细的描述可能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引发公众的恐慌与误解。我们应如何平衡这一伦理边界?在本期杂志内容《亲历与复盘 | 一次重大攀岩事故和救援》中,作者靳毅秉持着尊重生命、客观公正的原则,严谨分析事故,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渲染夸大。用专业的视角阐述事故原因,以警示后人,同时注重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以人文关怀的笔触传递情感,让事故报告成为推动户外安全发展的有力工具,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

复盘户外事故,不是指责与谩骂,而是要在那些越过边界的脚印中,找到前行的安全路标。每一次的分析,都像拿着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在事故的肌理间剖开真相。另一篇文章《鳌太18岁幸存者的生死十昼夜》,在幸存者孙亮的经历中,从装备的瑕疵,到决策时的微妙犹豫,从地形的致命陷阱,到天气突变的无情打击,每一个细节都藏着避免下次灾难的关键密码。我们只有透过这些惨痛教训,才能真正理解,户外不是冒险者的狂想舞台,而是需要规矩、智慧与敬畏共同编织的安全网。

户外安全的边界感,恰似那条在狂野与理智间拉起的警戒线。它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守护生命的防线。当我们潜入水下寻找心流状态时,边界感提醒着深度的极限;当我们在山野中徒步,边界感划定了迷路的边缘;当我们在雪山上攀登,边界感衡量着体力的底线。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深知边界后,依然能在规则内畅意驰骋。

我们应重新定义户外场景下的安全性,它不局限于技术参数,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当意识到我们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需要谨慎行事的生命个体时,安全概念会发生质变。

本期杂志的每篇文章、每个案例,都深情诉说着户外安全,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成为户外征途中的智者,带着敬畏与清醒,平安归来。让户外远方熠熠生辉,自由追逐才有坚实的根基。愿你们每一次的户外出行,都有安全相伴,让生命之花在自然的怀抱中绚烂绽放。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