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不止“登顶”一面
作者 突突
发表于 2025年7月

这个时代,围绕在珠峰上的热点话题总是 “XX登顶了”“XX第一”,当商业攀登将登顶珠峰变成流量密码时,人们似乎陷入了对“高度”的盲目崇拜,以为登顶是唯一的故事。

其实不然。就像1924年乔治·马洛里消失在珠峰北坡的云雾中,他那句“因为山在那里”的回答至今仍在登山史中回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登山的本质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登顶”那般单一和粗暴。

这就如同,装备的功能参数只是基础,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在户外过程中的身体感受;登顶也并非唯一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珍视的。

看见巅峰之外

在刚刚过去的春季珠峰季,外界充斥着登顶的消息,那些关于巅峰的故事不断被记录和传颂。

但在这热闹喧嚣的背后,国产新锐专业户外品牌Surpine松野湃与摄影师马春林联合发起特别企划,将镜头从峰顶转向被忽略的角落。这场以“多面性”为主题的拍摄之旅,既是对珠峰生态的10年记录,也是一次重新定义探险价值的朝圣之旅。

马春林,一位与珠峰有着深厚渊源的摄影师。2015年2月14日,他初次邂逅珠峰。那时,通往珠峰的还是一段土路,从景区门口到珠峰大本营的102公里路程,需要历经5个小时的颠簸,甚至连车门都可能被颠掉。但当他第一次亲眼目睹珠穆朗玛峰和夜晚的满天繁星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自那以后,他便与雪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0年,他作为摄影师参与了珠峰测高活动,尽管未能登上山顶,但在山下也为活动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画面。2021年,他发起了“重走珠峰探险路”科考计划,想要探寻100年前人类是如何找到通往珠峰的道路,马春林把这个计划也叫做“东北坡卡达山谷”,从独特视角瞻仰珠峰。这次行动的最终成果获得了广泛报道,此后,他持续着从不同角度记录珠峰的变化。

而此行珠峰拍摄之旅,马春林选择从世界最高海拔的徒步路线珠峰北坡ABC(Advance Base Camp: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不使用技术装备的前提下可以抵达海拔6500米的徒步线路)的起点开始,记录在珠峰脚下的——冰川、高山向导以及文化风俗。从2015年到2025年,是他的10年,也是珠峰生态变化的10年,他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展开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ABC路线上,马春林目睹了诸多因冰川消融带来的明显变化。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