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速空间”火了!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专程来到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习近平并指出,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模速空间”迅速成为上海AI产业最具辨识度的IP之一。在各地纷纷发展大模型的背景下,其成功经验尤为引人关注。
“模速空间”原是“大模型孵化加速空间”的项目简称,由上海市和徐汇区联手共建,是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自2023年9月成立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便汇聚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以及100余家投资机构,特别是构建了覆盖上游算力、语料供给,中游模型研发,到下游垂类应用的完整生态,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以生态体系孵化大模型产业的独特路径。
“模速空间”究竟是如何探索的?又有哪些成功经验?
“抢时间”赢得
“半步优势”
位于徐汇区滨江西岸的“模速空间”,由西岸传媒港的高品质存量载体升级改造而来。为了发展大模型产业,2023年徐汇区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地带,建设了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把最好的办公场域留给人才、留给开发者。”今年上半年总面积将扩展至10万平方米。
“模速空间”诞生的背后,是上海多年的积累和布局。
在这一轮AI浪潮袭来之前,很多人把AI视为一项新技术,而上海已把它当作产业赛道加以培育。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始布局,2018年举办了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至今连续举办6年,徐汇一直是核心承载地。相关的产业布局和高规格大会,给徐汇区带来丰富的产业信息和资源。
为将产业资源更好地落地,徐汇区专门设立产业园区,即“模速空间”,旨在通过大规模的空间布局,吸引优秀的创新主体入驻,满足从初创团队到成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更重要的考量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内,易于构建充满活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园区建立后首先要招商。此前,徐汇区相关部门就做了大量调研分析,把大模型产业看明白了再招商。

徐汇区组建了大模型招商专班,统筹全区资源,开展专项招商。专班成立后,招商人员对全国范围大模型产业相关企业、平台、机构进行排摸,梳理形成“目标清单”,经过逐一对接,将有合作条件的项目纳入“跟踪清单”,并实时掌握对接进度、了解需求、清除堵点、解决问题,推进目标企业尽快落地。
“两张清单”是各地招商成熟的做法,在大模型产业招商中依然有效。
从徐汇区招商实践来看,其招引路径主要有五条:一是根据行业信息梳理,直接上门招引。比如,徐汇区招商团队通过可明信息了解到可明科技主要研发正处于大模型的应用层,与多支科研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器视觉识别、大语言模型领域的算法。经过多次上门推介不怕磨破嘴唇的沟通,成功招引企业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