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票“第一单”背后的深意
作者 王牧寅 姚成二
发表于 2025年7月

2025年4月24日,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黄山市举行,现场共有4批次、10家主体单位分别签署了林业碳票合作协议,成为安徽省级层面林业碳票“第一单”。

这也意味着继推出《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安徽在碳汇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标志着林木碳汇交易有了省级层面的“通行证”,让森林的“空气”更值钱,助力生态“高颜值”持续转化经济“高价值”。

安徽为何要干这件大事?

用好“印钞机”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碳汇。

你可以把碳汇想象成地球的“吸碳海绵”,好比厨房里的海绵能吸水一样,“碳”是二氧化碳,“汇”指吸收和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着几个天然的“大号吸碳器”,比如森林,海洋,湿地和泥炭地。

“林业碳汇其实就是发挥森林固碳释氧的功能,并根据相关的规则进行碳汇交易的过程和机制。当然,人类也能造‘人工碳汇’,种树造林相当于给地球‘加装新海绵’。”一位林业专家说。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

那林业碳票又是什么?

林业碳票是指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经过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技术确认等流程后,制发的碳减排量凭证。

简单来说,就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相当于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抵销、融资的“身份证”。

更重要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森林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一个“碳库”。在“双碳”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碳汇交易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政策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林业碳汇在碳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我国,全国性碳市场主要有碳排放强制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类基础产品,二者存在互补的关系。市场预测统计,2030年全国林业碳汇CCER市场潜在价值可达千亿级,市场潜力巨大,可以说是一个“印钞机”。

从地方层面来看,林业碳票成为地方碳交易实践探索的主要选择。

安徽滁州皇甫山国有林场。

林业碳票是CCER备案暂停之后,各地积极探索形成的一种市场化推进林业碳汇的交易机制,具有生态、社会、金融三重价值,成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林业依赖采伐,碳汇交易则让“不砍树,能致富”成为可能。福建三明、贵州毕节、安徽滁州等地先后开展了林业碳票试点,为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比如,福建三明市的林农靠碳票交易,每亩林子每年可以多赚100-300元。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