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尺巷,这个宽度仅六尺的巷子,却承载着深远的治理智慧。从当地法庭运用这一典故来劝导民众,到逐步形成“听、辨、劝、借、让、和”的六步法——即“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桐城全市范围内将“和”“让”精神贯穿于基层治理之中,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5年,“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广安徽‘六尺巷’等调解工作法,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力量。”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中,六尺巷工作法,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从历史典故
到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转译
2002年,桐城法院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融入司法实践,提出“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2010年以来,桐城将六尺巷蕴含的文化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不断放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治理优势。当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就开始运用六尺巷等典故劝导人,用“和”文化感化人,同时借助人民调解及部门联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2015年,桐城法庭在审理一起相邻纠纷案件时,巧妙运用“六尺巷”典故,成功调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这一创新实践,让法庭工作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六尺巷” 所蕴含的传统礼让文化,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此后,桐城法庭开始深入研究和探索,将 “六尺巷”典故与司法调解工作相结合,逐步提炼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其核心内容为 “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在桐城法庭试点取得成功后,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一工作法,并将其从单纯的司法调解领域扩展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和经验积累,2021年,桐城市进一步将 “和”“让” 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创新推出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构建起了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